都說他行走在扶貧路上一個月磨破了兩雙鞋子;都說他進村入戶與貧困戶解難題謀致富之策出實招;都說他以真情搭建黨與老百姓之間的“連心橋”,他就是海南省審計廳駐定安縣黃竹鎮蓮堆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王積山。2019年9月,他被授予“定安縣打贏脫貧攻堅戰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放飛殘疾人心中的夢想
新年這天,我來到蓮堆村,采訪王積山時天空正下著毛毛細雨。王積山背著一袋米正朝貧困戶吳孔軒家走去,剛到一間新建的平頂房門口,“王書記來了”的聲音從屋里傳來,接著門開了,吳孔軒熱情地把我們迎進屋子里。據王積山介紹,吳孔軒是村里的特困貧困戶,30歲那年因白內障而失明,而今已68歲,平時靠侄子照料,原先住在一間矮小的舊瓦房里。
“你老怎么知道是王書記來啦?”我問吳孔軒。吳孔軒笑道:“王書記很關心我,經常來探望我。一聽到他的腳步聲,就知道是他來了!”
“他給你做了些什么?”我又問?!八麕臀易龅氖驴啥嗬?,別的不說,就這間新屋,他費了不少心血啊”,說到這里,吳孔軒顯得有些激動,聲音也有些沙啞。王積山為讓吳孔軒能夠住上新房,主動為他辦理建房手續,為他到城里采購河砂等建材。去年4月初,房子開工后,王積山每周都來兩三次。房子5月底完工,6月初,吳孔軒就搬進了新房。
走出吳孔軒的新房,我們來到鐘耀旺夫婦的家。鐘耀旺夫婦是村里肢體一級殘疾人、低保戶。鐘耀旺夫婦倆原來在城里以“摩的”拉客度日,3年前,回村發展,靠養肉鴿為生。王積山來了之后,了解到鐘耀旺夫婦的夢想就是發展肉鴿養殖業,決心幫助鐘耀旺走出一條養鴿致富的路子。
鐘耀旺夫婦的家座落在一個小山坳里,四周山林茂密,青翠欲滴。家周圍種有椰樹、檳榔、竹子……居住環境顯得十分安靜、優雅。雨停了,山林如洗。剛到鐘耀家門前,就聽到一陣陣鴿子“咕、咕、咕”的叫聲。
鐘耀旺夫婦和他們年邁的父母正在忙碌,有的在配飼料、有的在喂鴿子、有的在清潔鴿籠。見我們到來,鐘耀旺停下手里的活,對我們說:“原來我們只養50對種鴿,是王書記鼓勵我自食其力,大力飼養鴿子。如今種鴿已發展到700多對。能發展到今天的規模,要感謝王書記的支持啊?!?/p>
當年,鐘耀旺夫婦養鴿的初衷是想賺些小錢過日子,養鴿經驗、技術也掌握了一些,只是苦于缺乏資金擴大養殖規模。王積山得知他們的心愿后,立即與黃竹鎮政府匯報,爭取了一萬元的資金支持,同時,王積山又回到廳里,向廳領導作了匯報,廳領導同意扶持一萬元,不僅如此,王積山還發動全廳黨員干部采取“以購代捐”“認購認捐”的方式,捐助一萬多元,幫助鐘耀旺夫婦用于購買119對育種鴿,帶動1戶貧困戶務工穩定脫貧,創新了一種“助殘濟貧”的產業扶持模式?!霸龠^半年,種鴿就可以發展到1000對!”鐘耀旺高興地看著我說道。
王積山熱心助力殘疾人的故事,已在村里傳為佳話。智力一級殘障的8歲男童小莫,在王積山的幫助下,已在??谀程厥饨逃龑W校就讀。6歲智障女孩小吳的家長,在王積山的鼓勵和協助下,辦理了殘疾人證,申請了困境兒童救助。殘疾退伍軍人吳貽彬回村,王積山幫助他養雞創業,年出欄1萬只,已初具規模。最近,海南省殘疾人基金會授予王積山“2019年度99公益日活動最佳個人獎”,是全省唯一獲此殊榮的駐村第一書記。
修建老百姓期盼已久的那條路那座橋
蓮堆村是海南省“十三五”建檔立卡貧困村。2018年8月,王積山走馬上任駐村第一書記時還有10戶未脫貧,且這10戶貧困戶自身條件差,自我發展能力弱,脫貧難度很大,王積山說,再難啃的骨頭也要啃下來,堅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上任第一天,他就背著行李,來到扶貧工作難度最大,生產生活條件最落后的石井村,在貧困戶吳多清家住了下來,同住一間屋、同吃一鍋飯。
俯下身子接地氣,走村串戶察民情,這是王積山抓扶貧工作的特色。不管是在水田里、胡椒園、花生地,還是在放牛放羊、喂豬養雞的,不管是老人還是小孩,他總是主動上前打招呼,聊上一會兒,耐心傾聽他們的訴求,盡量解決老百姓的揪心事、煩心事。有些事看似雖小,卻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對他來說卻是大事。
為更多地了解民情,傾聽老百姓更多的呼聲,他利用晚上時間召開了一次“民情調查會”,讓老百姓把需要解決的問題說出來,讓他做到心中有數,以便一個又一個地去解決。
石井村有個叫楊雪波的,人稱“大嗓門楊二嫂”,在“民情調查會”上開了腔:“咱村的那條小河,每年漲水時水深過不去,要繞10多公里才能到對岸耕作,很不方便。你要是把過河的橋建起來,我們就叫第一書記橋,你要是再建不成,就盡早回去啦!”
楊雪波一番話把會場“炸”開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都說這件事向上面反映多次,卻沒有人把這件事做起來。這次把建橋的問題抖出來,已是第七次了。大家把期盼的目光一起投向了王積山。王積山面對大家的目光,不遐思索地說:“這座橋不建成,我王積山不離開石井村!”
王積山第二天6點就起床,在楊雪波的帶路下,順著一片橡膠園來到小河邊。站在河邊,直目對岸,那里有成片的水稻田,成片的橡膠林,還有成片的荔枝園。石井村大部分的耕地、旱地都在河的對岸。因為地勢低,若下起大雨會引發積水,河水升高,又沒有橋,老百姓只能繞道而過了。這一繞要10多公里,花兩個多小時才能抵達對岸。都這么多年了,為什么不把橋建起來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他挨家逐戶進行調查,找原因。王積山在調查時得知,修路建橋項目資金政府早已作過安排,只是村中個別農戶不愿意讓地,不愿意砍掉四、五棵橡膠樹而被擱淺,這一擱就是七、八年。怪不得,楊二嫂把一個“再”字說得那么重。原因找到后,王積山首先逐戶走訪,耐心地做群眾思想工作,讓他們主動把地讓出來修路,然后他又向鎮政府作了匯報,又上省城找慈善機構捐助,共籌集資金70多萬元。功夫不負有心人,王積山只用兩個月時間,就把石井村生產路修起來,把橋建起來,“第一書記路”“第一書記橋”就這樣叫了起來,王積山笑道:還是叫“二嫂橋”吧,沒有楊二嫂提起這件事,不知道還會擱淺幾年哩。楊雪波笑道,還是叫扶貧“連心橋”吧。
石井村原來沒有一條硬化的路,在王積山的帶動引導下,村里老百姓紛紛讓地,一條800米的環村路鋪設了,一個1000平方米的文化活動廣場建起來了;村里“臟、亂、差”多年沒有治理,王積山身體力行,他和“三同戶”發揮帶頭作用,全面整治“臟、亂、差”,村里很快就變了樣,一個干凈整潔的村子靚麗了起來。
把開啟市場大門的鎖匙交給貧困戶
王積山在石井村與貧困戶同吃、同住、同勞動,并以熱心和真情為老百姓辦實事,贏得了群眾的好口碑。跟著王積山在村里采訪,遇到大人都向他拍拍手,叫他一聲“王書記!”遇到小孩,都揮揮手喊“山書記!”
作為駐村第一書記,王積山深感責任重大。他說,眼下不但要抓脫貧,而且要讓老百姓致富。通過多渠道幫助和扶持貧困戶發展產業經濟,并樹立致富典型帶動了村里7戶沒有脫貧的貧困戶也動了起來,有的養雞、有的養鴨、有的養羊、有的種檳榔?!暗饺ツ?0月,貧困戶已經全部摘掉帽子了!”王積山興奮地說。
邊說邊談,不知不覺我們來到一處依山傍水的池塘邊,山是那樣的蔥綠,水是那么的清澈,一群鴨子在水里暢游,池塘邊搭起幾處大棚。王積山告訴我說,這是貧困戶吳貽彬的養殖基地。
據了解,吳貽彬是一名殘疾退伍軍人,退伍后,四處打工,但所得收入難以支撐一家8口人的日常開支。王積山得知后,給吳貽彬通了幾次電話,約他見面交流,鼓動他回家鄉發展養殖業。于是,吳貽彬便清理了自家的那片地、那個池塘。剛開始,他試養了500只雞并獲得成功,愁的是沒有銷路。王積山便發動各方朋友、同事、微友,幫助他全部銷售出去,但也只是權宜之策。那么,如何才能打開貧困戶的產品銷售市場呢?辦法總比困難多。王積山想到了網上宣傳農產品的辦法。王積山上省城,找到了海南愛心扶貧網的領導,愛心扶貧網的領導被王積山的真誠所打動,便專門為蓮堆村農產品開了一個網頁。吳貽彬的雞因是山上放養的,品質高,倍受消費者的青睞,網上一發布便一哄而空。
王積山笑著說,吳貽彬已成為了村里的養雞專業戶,不但脫貧,而且致富?,F在,他養的3500只雞,訂單已排滿了。是啊,貧困戶有了優勢產業,也必須掌握市場。王積山通過扶貧網絡,無疑是把通往市場的鎖匙交給了老百姓的手中。
為了擴大產業經濟規模,王積山采取“黨支部+基地+貧困戶”的模式,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引進花卉產業種植富貴竹、三角梅等。在富貴竹基地,富貴竹長勢良好,青翠可人,已快到收獲季節。王積山告訴記者,這里是26萬株的富貴竹基地,已投入20多萬元。王積山算了一筆賬,一株富貴竹成本約0.35元,每畝2萬株左右,加上大棚、噴灌等基建每畝投入6500元,而市場收購價約0.8至1元,一畝至少也有一萬元的利潤。
在采訪中了解到,富貴竹也是通過網上銷售,而且供不應求。富貴竹易管理,每年收益都會分配一次,其中20%留作村集體經濟收入,80%用于貧困戶分紅。這種巧種富貴竹是扶貧致富的新產業,老百姓今后的日子,也會像富貴竹一樣節節高。(潘春雄)
責任編輯:歐立坤 |
【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