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京山市審計局包聯的新市鎮火龍村是革命老區、水庫庫區和偏僻山區,屬于省級重點貧困村。付山國是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付山國心系革命老區,愛灑貧困山村,建立“1+3”扶貧模式,培植“1+X”扶貧產業,“互聯網+”社會扶貧,收到了很好的成效,為打好脫貧攻堅戰做出了突出貢獻。近三年來,經過三任“第一書記”齊心協力,京山市審計局連年榮獲荊門市“扶貧先進工作隊”稱號,駐村火龍村通過了貧困村整村出列、貧困戶脫貧驗收。
扎根“三區”真扶貧
駐村以“三區”著稱,即新四軍根據地革命老區、八字門水庫庫區和大洪山邊緣山區,地域偏僻,山高路遠,距離公路約8公里,進山出山很不方便。付山國帶領工作隊兩名隊員,住進了貧困戶家里,同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山區農戶吃水困難,就到河溝里去挑水,自己動手做飯吃。夏日天氣炎熱,只有一把電扇,經常衣服被汗濕,仍然開展工作。冬天冰天雪地,住房通風寒冷,熬過了多個寒夜。
駐村山沖縱橫交叉,九沖十八凹,水庫阻隔道路,村上到村下有7公里,給脫貧攻堅帶來很大難度。付山國克服村里手機信號不暢,沒有商店、醫務室和互聯網等困難,極為艱難地開展精準扶貧。按照貧困村脫貧“九有”標準、貧困戶“一有兩不愁三保障”要求,駐村扶貧攻堅任務異常艱巨,付山國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創造條件敢打敢拼,千方百計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
付山國包聯貧困戶張大英家庭,結對幫扶已經4年了,這家致貧原因是殘疾,貧困人口較多。他爭取到市畜牧局的支持,免費給張大英家庭搭建一座雞棚,彩鋼材料制作,面積約60平方米,與山林連接,散養生態雞1000余只。通過發放雞飼料款、養殖業獎補資金,其生態雞飼養收到成效,該戶實現了脫貧致富。張大英的丈夫開拖拉機翻車負傷,付山國上門看望慰問,掏出500元錢表示心意,并幫忙安排住院治療,協調解決因身份證遺失住院難的問題。其丈夫傷好出院后,特意找到付山國表示感謝:“如果不及時住院治療的話,我這條腿可能保不住了??!”
建立“1+3”扶貧模式
自從付山國進駐貧困村以來,從“輸血式”扶貧轉變到“造血式”扶貧,針對不同的“病因”精準施策,將“扶志”與“扶智”相結合,建立“1+3”模式,走出一條山區特色的扶貧之路。
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付山國積極開展工作創新與實踐,探索建立“1+3”脫貧攻堅模式,即由駐村扶貧工作隊主導,貧困村利用資源創造條件、爭取市直部門對口支援、動員社會愛心人士參與的方式,調動各界力量參與精準扶貧工作,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除產業扶貧外,還實施教育扶貧、光伏扶貧、社會扶貧、文化扶貧等項目。
付山國召集35名結對幫扶審計干部,走訪調查貧困戶,找準窮根扶到點上,分析致貧原因,共同制訂脫貧措施。開展了送政策、送科技、送衛生、送服務、送溫暖等活動,幫助困難群眾解決實際問題,把黨和政府的關懷送到群眾中去,與農民群眾增進互信、增進感情。逢年過節,上門慰問貧困戶,送去了慰問金和物資。為貧困戶就醫、就學、就業等問題解疑釋惑。募集資金為貧困戶辦理扶貧保險,邀請醫院免費檢查身體,為老百姓推銷土特產,這些好事善事受到村民的稱贊。
培植“1+X”扶貧產業
付山國等“第一書記”大力培植扶貧產業,依托駐村山區庫區自然資源豐富的優勢,將種植業養殖業作為主導扶貧產業,多方籌措資金100多萬元,投入開發主導扶貧產業。經過4年多的不懈努力,試驗培植出“ 1+X ”扶貧產業模式,即1個主導扶貧產業葛根種植基地,大棚袋料香菇、銀杏采葉圃、中藥材蒼術、中華蜜蜂、生態雞、生態豬等多個副導扶貧產業,大多數種植養殖業已見到成效,加快了貧困村脫貧攻堅步伐。
栽種“土人參”。葛根又叫“土人參”,是近年來培育的新興種植品種,葛粉能加工成100多種食品,是農村脫貧致富的理想產業。通過到廣西考察葛根種植產業,決定種植50畝葛根,作為扶貧主導產業。邀請廣西專家到村指導栽種技術,由對方提供優質種苗,投入資金10多萬元?,F在葛根苗長勢良好,預計兩年成熟后,每畝可收入8000元。貧困戶將實行利潤分紅,全村共有32戶貧困戶,年戶均收入增加1萬元。
養殖“甜蜜產業”。中華蜜蜂養殖是山區農村傳統產業,充分利用山區森林植被資源豐富的優勢,將中華蜜蜂養殖作為扶貧產業之一,大力扶持這個“甜蜜產業”。爭取到市畜牧局的項目支持,向貧困戶投放蜂箱,發放攪蜜機,供應蜜蜂種源,支持發展中華蜜蜂養殖業?,F在全村已養殖中華蜜蜂200多籠,形成6萬元的年產值。正在成立中華蜜蜂養殖專業合作社,項目扶持資金20萬元,發動40戶村民加入到合作社來養蜂,全村中華蜜蜂發展到400籠,年銷售收入達到12萬元。
喂養“生態雞豬”。利用駐村山林大、植被多的優勢,發展散養土雞、生豬傳統產業,更新優質雞、豬品種,發展養雞養豬扶貧產業。該局免費為貧困戶提供兩批雞苗、仔豬和種豬,均屬于生態型健康型畜禽。建成3座標準化養雞棚,安排貧困戶飼養生態雞豬,實施“林下養雞”“林下養豬”工程,向養豬養雞戶發放飼料款,實現貧困戶養殖全覆蓋。項目實施3年來,均是當年產生效益,每戶年增收5000元以上。
種植“白果樹”。銀杏俗稱“白果”,根據駐村適宜生長銀杏的特點,利用荒坡山地眾多的優勢,大力發展銀杏采葉圃產業,將銀杏葉子采摘后出售,增加貧困戶收入。由市審計局投資,全村種植銀杏采葉圃50畝,共有30戶貧困戶栽種,銀杏樹苗達9萬株,戶平1畝3000株。銀杏采葉圃形成村里主導扶貧產業,樹葉開始采摘出售,收到一定的經濟效益,每戶年增收近2000元。(朱春陽)
責任編輯:劉琦 |
【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