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電視訪談中,主持人問道:“高書記,您是2014年省審計廳下派的駐村干部,那時候您51歲,是200多名省派駐村干部中僅有的兩位女性之一,年齡最大。您選擇下鄉駐村,動力是什么?”
高書記回答說:“我出生在農村,從農村里出來,農民的純樸、勤勞、貧窮讓我印象深刻,是農村這塊土壤撫育了我,心底里感激她。那個時候知道有駐村扶貧的機會,我心里就有了沖動,與家人商量后決心要返回農村做些與審計不同的事!”
這位高書記就是福建省審計廳經濟執法處副調研員高瑞萍,她的回答道出了第一次掛職的初衷。然而一次沖動決定了她兩次掛職經歷,付出了六年努力,兩個地市的兩個村莊煥發了美麗。
“來自農村,融入農村”
高瑞萍第一次掛職是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她滿懷信心從省城來到泉州市德化縣水口鎮祥光村擔任第一書記,帶領班子因地制宜組織村民發展生產、勞動致富,幫助村民解決實際困難。2016年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萬元,與2013年扶貧前3890元相比,翻了三倍多;38戶106個省定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增收7000元,實現了“全脫貧”。她的扶貧工作經驗,先后在市縣兩級農村工作會上作為典型進行介紹;被省農辦《創新農村工作機制簡報》專題報道;被省委組織部、省農辦、省電視臺聯合專題報道。高瑞萍本人也連續三年被評為優秀公務員,分別被市縣黨委、政府授予個人三等功;2015年度被縣委、縣政府授予農業農村工作先進個人。高瑞萍取得如此驕人的業績和榮譽,與她扎根農村,融入農村分不開的。
祥光村區位偏僻,1520人,村民居住分散,泥土路無燈光,水電不通暢,環境衛生堪憂,文化生活匱乏,信息閉塞。種植技術落后,收入主要依靠賣茶油、外出務工兩種,但茶油嚴重滯銷,經濟發展明顯滯后。
高瑞萍放下機關朝九晚五穩定的工作和城里良好的生活環境,來到了精準扶貧一線。在擔任第一書記那天起,她心里就明白,只有駐心才能助村發展,她已將祥光村當成自己的第二故鄉,決定要與村里的兄弟姐妹們同甘共苦、群策群力,讓祥瑞之光照遍每個村落,共同改變落后的村容村貌。
心系農民的高瑞萍很快融入村里,克服生活或工作上許多不適應與困難。當地村民都講閩南話,她聽不懂,于是就虛心請教;村里廁所是茅廁,且離屋老遠、無燈光,對一位外地來的女同志,有很多不便之處,但她毫無計較;為了跑項目要資金,她克服女同志臉皮薄、難為情,四處“化緣”;家里一位90歲老母親需要有人看護,掛職期間,兩次住院她都沒有在身邊陪護;她經常讓家人為她擔心,甚至還叫上家人來幫她工作。有一天周末,晚6點多,她剛返回福州,就接到鎮政府的通知,說“尼泊特”強臺風將正面襲擊泉州地區,要她做好村里抗臺風工作。她顧不上休息,立刻拖著老公,帶上兒子,駕著自家車返回村里。一家三口人與村兩委一道連續三夜兩天奮戰在抗臺風一線,轉移安置受威脅的群眾,并三次冒著生命危險沖進山體坍塌滑坡的現場,搶救村民的生命和財產。
“村民的事,就是自家的事”
“娘家人”福建省審計廳領導多次到祥光村調研指導。得到領導親切的關懷與支持,高瑞萍增添了更多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動力,讓她全身心地投入到駐村工作中去。
高瑞萍全面摸清祥光村農業、農村和惠農政策落實情況,掌握群眾急需解決的問題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期盼,她成立村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監督小組,制定了三年扶貧開發工作規劃,提出“一年打基礎,兩年見成效,三年大變樣”的幫扶思路,探索構建“合作社+貧困戶”“基地+貧困戶”等合作聯結模式,設立扶貧開發資金專戶,先后策劃、整治和發展產業21個項目,總投資達1100萬元。投入750萬元拓寬改造通村道路11公里、角落道路7條8.5公里、林業道路6公里,架設路燈120盞,惠及本村和周邊村民5000多人;投入130萬元建成集幸福院、衛生所、村部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樓;修建防洪排澇設施5000立方米;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完成改水改廁120座,新建垃圾池、氧化塘11個,發放垃圾桶50只,拆除危舊房、雞舍16座1100平方米,生活垃圾長效保潔實現“全覆蓋”,改善農村社會公共服務不足、群眾生產生活成本高狀況。
興業“造血”是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高瑞萍立足村情,突破癥結,務求實效,針對祥光村油茶產業產品沒有品牌、沒有質量認證,處于小農經濟模式等問題,帶領村民組建生態油茶專業合作社和養植專業合作社,組織入社200多戶,形成發展合力,為生態油茶專業合作社注冊了“大煦坊”商標,擴大祥光村生態茶油農產品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邀請省林科院專家到村授課,現場指導農民科學種養,提升村民發展生產能力;組織油農參加海峽兩岸農產品采購訂貨會和“樂購新春·淘最泉州”名優農產品展活動,與海都購物網絡、格來德投資公司簽訂茶油供銷協議,進駐海都購物網及旗下6個門店,搭建長期營銷平臺;通過門店、電商等銷售形式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使貧困群眾真正從產業發展中獲得更多“造血”收益。同時,她積極引導村民種植百香果等特色農業,拓寬村民增收渠道,祥光村已建成6300畝油茶、3200畝毛竹兩大優勢主導產業。
“感謝派來好書記”
高瑞萍是農民的孩子,心里始終裝著人民。祥光村是全省最大面積油茶林種植村,但因地處邊遠、交通不暢、通信閉塞,雖每年油茶產量可觀,但村民卻苦無銷路,是他們最頭疼的事。2014年10月她通過《海峽都市報》、省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做好“村媒對接”,圍繞“油農售賣難”進行專題報道;三次與《海峽都市報》合作在福州海都大廈廣場組織義賣,共售賣茶油8千多斤、銷售額達76萬多元;聯系兩大商家分別與村農戶簽約產銷協議,有效解決茶油銷售難問題。村民江德秦高興地說:“以前一家人托了不少關系才賣出幾十公斤茶油,現在高書記幫助我們聯系到大經銷商,把茶油全部買走了?!?014年11月《福建日報》以“駐村干部樂當‘賣油翁’”為題,報道了高瑞萍幫助村民售賣茶油、解決難題的事跡。
高瑞萍成為了油茶農和消費者的“紅娘”,也是貧困戶的“知心大姐”、貼心人。她對全村因學、因病、因殘等致貧的貧困對象作了調查摸底,按照先急后緩的原則,分批、分類開展結對幫扶、慰問救急。3年來,累計幫扶慰問73戶困難家庭、201位老年人和6戶特困家庭,對25名困難學生開展“金秋助學”活動,對2名特困學生實行結對幫扶,發放各類應急慰問類幫扶資金15萬元。針對村民江澤星和許柳瑩夫妻相繼查出癌癥、因巨額醫藥費陷入絕境等情況,高瑞萍除個人捐贈慰問外,還多方聯系《海峽都市報》,連續5天向社會發起救助活動,社會愛心人士反響強烈,共募集善款50多萬元及部分生活用品。2014年8月《福建日報》對此進行了專欄報道“愛心潮涌,助癌癥夫妻抗擊厄運”。
“只要用心了,想成事,就必定能為村里做些實事?!备呷鹌颊f。2015年底,福建省審計廳領導一行到祥光村調研指導,村民代表江子英送上了兩面錦旗,錦旗上分別上寫著:感謝派來好書記、真心為民。他說:“高書記為村民做了很多好事,干得很好,是好書記,我們很感激!”
第一次掛職生涯,讓當地群眾從最初的質疑變成后來的認同、支持和贊譽,讓他們夢想成真,把祥光打造成了美麗村落、宜居鄉村。
她已經習慣了村里忙忙碌碌的生活節奏,當省委組織部啟動新一輪省級扶貧開發動員部署后,她再次報名參加。2017年12月,她告別了祥光村,來到了三明市尤溪縣梅仙鎮汶潭村任第一書記,開啟第二輪三年的掛職生涯。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高瑞萍擔負責任,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在短短的半年多時間里,落實扶貧開發資金200萬元,扶持合作社改造長期廢棄的油茶林450多畝,實施了村安全飲水擴建及供水網管延伸改造工程……為圓一個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汶潭夢”,54歲的高瑞萍在扶貧一線繼續奮斗。(呂云河)
【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