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山西省運城市審計局綜合科科長馬俊獻受組織委派,擔任夏縣埝掌鎮常馬莊村“第一書記”。開展幫扶工作兩年多以來,他傾心服務、真情奉獻,為常馬莊村尋資金、找項目、攏隊伍、聚民心,使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由2014年的56戶221人下降為目前的4戶5人,達到貧困村退出驗收標準。
一、規范組織生活。人們常說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為此,馬俊獻首先規范了“三會一課”制度,使村黨支部組織生活進一步嚴肅起來、規范起來;建立了村黨員微信群,傳達中央、省、市、縣相關政策和精神;堅持與黨員干部談心談話,及時掌握黨員干部履職盡責情況,經常組織黨員開展學習和義務勞動,組織黨員帶頭脫貧致富,動員有帶動能力的黨員結對幫扶,合力攻堅脫貧。此外,他還認真堅持村務公開制度,村內的財務和大小事情及時向群眾公開,真正實現了黨員群眾廣泛參與民主管理,不僅使百姓氣順心平,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還減少了決策失誤。
二、建設基礎設施。馬俊獻在深入調研、廣泛吸取干部群眾意見的基礎上,理清了該村的發展思路,決定抓好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取信于民。常馬莊村農業生產以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為主,集體經濟收入為零。在走訪調查中,馬俊獻了解到制約農業發展的因素有兩點:一是灌溉井私有化,部分村民澆地困難;二是田間道路坑洼不平,農業機械操作十分不便,影響了產業發展。他帶著手機拍攝的照片和實施方案回到局里,在局領導的幫助下,積極尋找資金、項目支持。在相關部門的幫扶下,投資72萬元,打機井兩眼,改造灌溉管道,基本解決了農業灌溉問題;投資20萬元改造田間道路300米,荒溝造田15畝,既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又增加了集體耕地,增加村集體收入。2015年以來,在馬俊獻和村干部的努力下,在縣委、縣政府及各職能部門的支持下,統籌資金140余萬元,實施了休閑文化廣場、美麗宜居村和村南街巷道路建設,建起了村日間照料中心、圖書室、衛生室等。在這些工程建設中,涉及部分農戶院基和房屋搬遷,馬俊獻二話不說,深入農戶家中一戶一戶做思想工作。這些基礎設施使該村實現了巷道全硬化、綠化,形成“三縱三橫”的整體格局,村文化室、衛生室、休閑廣場、日間照料中心一應俱全,基本達到田園美、村莊美、生活美的美麗宜居村標準。今年,馬俊獻又協助村委爭取“美麗鄉村”建設項目資金100余萬元,以改善群眾生活環境、提高群眾生活質量。
三、推進產業發展。經過深入群眾掌握情況,馬俊獻著重在村里培育特色支柱產業,建立和完善投入管理機制和分配機制。根據群眾產業發展愿望,經村委研究、征求群眾意見,最終決定在該村發展瓜果蔬菜大棚、中藥種植等項目。成立了種植專業合作社,注入資金30萬元,目前,發展瓜果蔬菜大棚25畝,中藥材150余畝,村集體收入達3萬元,貧困戶人均收入3000元左右。在幫扶工作中,馬俊獻和幫扶隊員一起置辦鍋灶、吃住在村,與群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鄭曉雄)
【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