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名軍轉干部,5年真情接力,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0元,1塊“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獎牌......看似一組簡單數字,背后傳承著復轉軍人“退伍不褪色,永葆奮斗志”的豪邁激情,見證著審計人奉獻自我、傾心為民的赤膽忠誠。
審計署廣州特派辦趙兵、史勇、姜曉波、王華,曾先后服役于空軍、陸軍和火箭軍,都是有著十幾年軍齡的“老兵”。從2016年5月,受命承擔對口幫扶流沙村脫貧攻堅任務,一個接力下來,他們整整奮斗了5年。
時隔6年,他們對駐村第一天的情景記憶猶新。到了晚上,整條街道一片漆黑,沒有路燈、沒有人影。就連村民家的燈光,也微弱暗淡。村干部說,由于電力不足,村民們連空調都不敢用,更不用說發展產業了。
“改革開放快40年,改革開放最前沿竟然還有這么艱難的地方!”那一夜,史勇失眠了。踱步在宿舍走廊,他發現另外幾位同事也沒入睡,就招呼大家一起談感受、談想法.......
發展是硬道理。在審計署廣州特派辦分黨組的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下,工作隊迅速進入狀態,將破解水電、道路等基礎設施落后難題,作為首戰突破口。他們四處奔走,對上積極溝通,對下協調群眾,架農網、修避風塘、接自來水,三年時間就完成16項新農村項目建設,使村民們告別了缺電少電的時代,徹底打通了制約村莊發展的“最后一公里”。
隊員們深知,基建項目的完成,只是流沙脫貧第一步,要徹底摘掉貧困帽子,必須依托產業。為了找到發展產業基點,他們白天調研走訪,晚上徹夜討論、找尋興業之源。有一次,史勇騎著摩托車入村調研,返回途中下起蒙蒙細雨,在拐彎時突遇一輛極速行駛的摩托車,避讓不急,連人帶車摔出去幾米,至今手上傷疤依稀可見。
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蹚出了一條“3+1”模式的脫貧致富之路,即光伏發電、珍珠養殖、海產品加工冷鏈3大特色產業和設置公益性崗位。他們還在辦里支持下,幫助引進了總投資837.52萬元、總容量890KW的光伏發電項目,促進全村年均增收達80萬元,讓老百姓從光能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效益。
產業興,鄉村興。為全面發展村里產業,解決村民再就業問題,他們充分發揮軍隊思想政治工作優勢,動員鄉賢返鄉投資興業,經過一次次協商,最終推動企業在村里建起了一座一體化珍珠產業基地,解決了40多人再就業問題。
付出的是心血,收獲的是感動。近5年駐村時間,對他們來說,既是考驗和歷練,更是擔當和奉獻。姜曉波駐村時,女兒剛滿1歲,駐村結束,已上幼兒園。女兒患有周期性發熱病,每個月都有幾天發40度高燒,每次呼喊爸爸的時候,陪伴她的只有媽媽。
2016年10月,正值引進農網改造關鍵時期,這也是村里實施脫貧攻堅第一個重點項目,史勇的母親因病離世。當兵時沒能在家盡孝,老人走了,他也只是請了4天假,料理完喪事就趕回了流沙村。
王華工作嚴謹,處處體現出軍人的干練,在產業基地建設關鍵時期,正好趕上霉雨季節,為了保工期保質量,他每天都有一半時間在工地,每個點位、每個細節,都緊盯不放,保證了建設項目的高質量。
趙兵把軍人的作風不僅體現在平時,更突出在關鍵處。2020年春節假期,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提前返村返崗,帶頭布控值班,與其他村干部一起保障全村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表彰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姜曉波作為先進集體代表受到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接見。史勇、趙兵、王華也早早坐在電視機旁,當國歌響起,他們的眼睛濕潤了。這份榮耀不僅屬于他們,更屬于退役軍人這個集體,審計這個大家庭。
那一刻,千里之外的流沙村也歡呼一片。祝福微信、問候短信,紛涌而至。在村民心里,工作隊雖然離開了,留下的斗志、執著永遠激勵著流沙、溫暖著流沙。(文/孫現富 圖/審計署廣州特派辦)
【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