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位書記,在脫貧攻堅的戰役中,五年來堅守在一線,把群眾當親人,把鄉村當做自己的第二故鄉。他就是彭陽縣王洼鎮梁壕村扶貧駐村第一書記--蔡葳。
掌握第一手資料
2016年12月,經寧夏回族自治區審計廳黨組研究決定,派出審計廳扶貧工作隊蔡葳等6名工作隊員到固原市彭陽縣王洼鎮梁壕村、尚臺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
剛到梁壕村的蔡葳,一進村就碰到村民正在修補一條坑坑洼洼的道路;向前遠眺,一排排破舊漆黑的窯洞前,帶著大西北特有高原紅的村民,憨厚淳樸正沖著他笑。梁壕村的第一印象就這樣深深印在他的心里。
作為國家級貧困縣,彭陽縣梁壕村地處六盤山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位于王洼鎮鎮政府西邊,距離鎮政府駐地18公里,土地貧瘠、資源匱乏,貧困人口比例高、貧困程度深,村民以種養業和勞務業為主要收入來源。
看著貧瘠的土地,一貧如洗的農民,蔡葳的心像被什么揪著一樣疼。作為駐村第一書記,蔡葳深感責任重大?!凹热唤M織派我來駐村扶貧,如何能讓這里的農民過上好日子?”在心里暗下決心的他,義無反顧地踏上了駐村扶貧的漫漫征途。
俯下身子,沉下心來,他決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一名共產黨員的光榮使命。經過走訪、考察,結合梁壕村實際,定下了扶貧的目標。扶貧工作隊先后將籌集到的500余萬元資金,全部用于梁壕村道路硬化、危房改造、學校圖書室建設、擴建新建養殖大棚、中鋒養殖、文化廣場建設等惠民項目中。
和以往駐村書記不同,蔡書記像是“粘”在了村民中一樣,天天和村民“‘盤盤坐’”、拉家常;一些偏遠的地方,連自行車都沒有,只能步行,有時還要雇驢車,吃飯就在老百姓家;遇到農忙季節,還要和農民一起下地干農活,深切體驗農民的疾苦,了解農民的所思所想。用他的話說,當一回農民,挺好!
時間長了,他的足跡遍及村里的各個角落,再次見到他,白皙的皮膚曬得有些黝黑,他全然不在乎;翻開他隨身攜帶的小本本上,密密麻麻的記錄了每家每戶的基本情況,蔡書記已然成為村民們的貼心人。經過一段時間的走村串戶、深入調查,蔡葳帶領村委干部了解到村里的貧困狀況,對150戶建檔立卡戶家庭基本情況了如指掌,為下一步建檔立卡、精準識別、精準幫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把鄉親的冷暖放心上
梁壕村生態自然條件差,放眼望去,除了荒山竟看不到一片綠色。蔡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光是往縣園林局跑,就不知跑了多少趟,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在他鍥而不舍的堅持下,園林局終于同意,在該村實施荒山綠化2300余畝,高標準農田整治項目8000畝,在綠油油、黃燦燦的農田映襯下,梁壕村呈現出美麗的田園風貌。
路不好走,是蔡葳到梁壕村遇到的第二件難心事,要想富先修路。簡單的道理,做起來可不容易。村里基礎設施落后,坑坑洼洼、狹窄的道路嚴重制約了村集體和村民的發展。為此,蔡葳積極協調相關部門,先后爭取到各類項目資金260萬元,還安裝了8盞路燈。一盞盞明亮的路燈,照亮了在漆黑的夜里前行的路人,也照亮了蔡葳那顆為民幫扶的心。
路修通了,群眾的住房問題又擺在了蔡葳的心間。在梁壕村,處處能看到村民居住的破舊窯洞,房屋現狀只能用“破舊不堪”來形容。那些土墻危房,有點歪歪斜斜,屋頂還缺了一角;有的房屋主體墻面裂縫,站在屋內,屋外的光線透過裂縫照射在地面上,墻面墻皮斑駁。破舊窯洞里除了年邁行動不便的孤寡老人,還有留守兒童,年輕一些的勞動力都進城打工了,沒人操心沒人管的居住條件,又一次深深觸動了蔡葳的心。
他積極向相關部門爭取到資金5萬元,對5戶建檔立卡特困戶實施危房改造工程,經過一番修整,屋里屋外變了個樣,居住沒問題,安全也沒問題。一位村民拉著蔡葳的手說:“蔡書記,謝謝您??!我一直都想修補房子,可是沒錢啊,要是沒有您,我還不知道要在這個破房子里住多久?!?/p>
壯大村集體經濟
“要想火車跑的快,全靠車頭帶?!瘪v村以來,蔡葳始終把基層黨組織建設當做帶領群眾脫貧攻堅的堅強戰斗堡壘,堅持以“三大三強”促脫貧富民行動,以“兩個帶頭人”工程為抓手,籌措資金40余萬元,擴建黨員活動室,制作便民服務臺,安裝電子屏,充分發揮村級活動場所“一體六功能”作用。他和村委班子深入摸底調研走訪,先后將能干事、想干事、守紀律、群眾基礎好的4名后備干部選進“兩委”班子,發展黨員1名、培養入黨積極分子4名,致富帶頭人19名。在他的帶領下,基層黨組織建設能力不斷增強,凝聚力、戰斗力不斷提升,黨員干部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齊心協力推動梁壕村脫貧攻堅工作。
梁壕村集體空殼經濟,多年來沒存款、沒資金,增收渠道單一,嚴重制約了該村經濟的發展。為打破這個桎梏,蔡葳和村兩委班子探索出了一條走創辦產業多種經營的脫貧之路,實施村級組織發展集體經濟“造血”工程。在村民代表大會上,蔡葳和村兩委班子向廣大村民確定了“家家種草、戶戶養畜”的產業發展思路。
產業要發展,資金是關鍵。在他的多方協調下,申請金融貸款500余萬元,全部用于扶持農戶發展種養產業,全村種植飼草5300畝,肉牛飼養總量1300頭,一條“小群體大規?!比馀pB殖致富之路初見端倪。隨即,他又向自治區審計廳爭取了24.4萬元興建胡麻油坊和中蜂養殖項目。采取“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運用財政扶持資金100萬元購買大型拖拉機、青貯收割機。流轉閑置撂荒土地400畝,由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種植地膜玉米、紫花苜蓿。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2萬元,人均收入大幅提升。
面對村民有思富、盼富、致富的強烈愿望,但苦于沒有技術、缺資金,不敢闖,邁不開步子的狀況,蔡葳手把手地教,苦口婆心地講,還把他們帶到“養殖基地”實地參觀學習,幫村民們算經濟賬,算收益帳,對資金確實困難的村民,積極幫助協調小額信貸貼息貸款,利用“貧困戶專題會”“脫貧光榮戶評選”深入宣傳黨和政府的優惠政策,不斷激發貧困群眾發展特色產業的熱情。
村民思想觀念逐漸轉變,愿意發展產業的村民陸續多了起來,對缺少勞動力、缺少資金的村民,蔡葳積極為他們聘請了專業技術人員指導發展養豬、養蜂等扶貧產業。同時他還鼓勵有一定資金實力的村民組成合作社,共同發展養牛產業。鼓勵動員家中有勞動力的村民,種植紅梅杏,發展林下經濟。通過因地制宜、一戶一策、有針對性的發展產業,村民的收入大幅攀升,百姓的臉上漸漸有了笑容。
教育扶貧拔“窮”根
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作為第一書記的蔡葳,深知孩子是未來小康之路的基石,關注基礎教育,要先從娃娃抓起。在梁壕村待的這幾年,誰家孩子該上學了,誰家孩子上幾年級,他比誰都清楚。為讓孩子和城里學生一樣通過互聯網看世界,他積極協調,為村部完全小學電教室捐贈電腦40余臺。協調社會愛心機構為完全小學全體學生捐贈羽絨服、書包、運動鞋、學習文具等500余件;協調聯系北京蔚藍基金會為梁壕完全小學建設圖書室,配備圖書架,捐贈科學、歷史、文化、自然、天文、地理、科幻等各類讀本3500余冊。2018年,梁壕村有15名學生考上了大學,建檔立卡戶胡芳琴和她的弟弟同時考入大學,胡芳琴家中收入全靠父親一個人打工掙錢,姐弟倆同時考上大學,這可愁壞了他們的父親。正著急不知如何是好,蔡書記聞訊趕來,為他們姐弟倆每人送來了4000元的助學金??吹綆头龃逵羞@么多的學子考上大學,蔡葳即刻向審計廳匯報,爭取到了助學金6萬元,為當年考上大學的余亞麗等15名學生每人資助4000元學費和一臺電腦。胡芳琴說:“4000元對城里人來說,可能不算啥,但是對農村娃來說,是支持更是鼓勵?!?/p>
打贏脫貧攻堅戰,從根本上改變貧困地區的落后狀態,最終實現全面小康,歸根到底靠的是文化支撐。以前的梁壕村,講排場、搞攀比,辦一次紅白事,花銷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要“隨份子”,還人情,錢全花在了場面上,家庭不堪重負,村民怨聲載道。為改變現狀,蔡葳書記結合梁壕村實際,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區、市、縣民風建設新要求,及時指導村委會成立了“一約四會”委員會,在開展科學知識普及的同時,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為切入點,倡導群眾踐行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喜事廉辦的新風尚,避免農戶因婚喪嫁娶的高額禮金等陋俗導致已脫貧戶再次返貧。
通過幾年的辛勤付出和共同奮斗,梁壕村一年一個新氣象,農民每年可支配收入增加,口袋漸漸鼓了起來,家里的生活條件也比往年有了很大提升;適齡兒童有學上,青壯勞力有工作,生活越來越有盼頭。
從機關到梁壕村,5年間,身份的轉變也讓蔡葳完成了人生的蛻變。如今,梁壕村一改往日蕭條景象,村集體經濟煥發勃勃生機。直到2020年,梁壕村整村脫貧出列,149戶建檔立卡戶脫貧退出。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81.3元,同比增加45%。因脫貧攻堅工作成效顯著,蔡葳被自治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評為自治區2018年度駐村幫扶優秀第一書記;2018年度、2020年度廳機關考核評定為優秀等次;2020年,他被廳機關予以記功一次。
在艱難困苦中,他總是迎難而上,砥礪前行,書寫了一個年輕共產黨人的責任與擔當,用奮斗彰顯了審計人的底色,在平凡的扶貧工作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金榮 史海紅)
責任編輯:何曉源 |
【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