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又名漢水,是長江最長的支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在襄陽境內長195公里。近年來,襄陽市審計局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指示精神,統籌謀劃,科學安排,精心組織開展了全市漢江流域襄陽段水環境保護審計, 對審計發現的問題從體制機制層面分析問題產生的深層次原因,提出加強和改進水污染防治的審計建議,各級黨委政府積極采納審計意見和建議,以問題為導向,采取得力措施,重拳出擊,水環境狀況得到初步改善,并取得積極成果。
堅持問題導向 聚焦常態長效
——扎緊“制度”籠子。去年以來,該局堅持問題導向,根據全市自然資源資產審計情況,綜合分析研究,上報了《全市自然資源資產審計的情況報告》和《全市水資源資產審計中發現的幾個突出問題》審計信息,引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市主要領導均在審計信息上做出具體批示。按照市領導批示精神和審計建議,全市各級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制度辦法,規范水庫養殖,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明確環保職責,保障環保工作經費等。襄陽市政府研究制定了《規范全市水庫養殖行為限期收回水庫養殖承包權工作方案》,將全面禁止水庫投肥養魚列入年度市政府“十件實事”,明確指出禁止水庫投肥(糞),禁止水庫圍欄、圍網養殖,規范和清理漁業租讓權,不得將水庫(包括江河)等公共水域水面漁業養殖和捕撈權對外承包,已經租讓的要求限期收回。全市已有152座水庫收回承包合同,894座水庫規范了養殖承包合同,占全市水庫總數1210座的86%。棗陽在全省率先制定并實施《鎮域跨界交接斷面水質考核辦法》,該市環保局對所轄18個鎮(辦、區)的43個鎮域跨界交接斷面每月進行監測、考核和通報,倒逼各鄉鎮改善水環境質量,取得了出境斷面水質達標率100%的成績。谷城編制《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劃定技術報告》,對8個符合“千噸萬人”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進行了劃定,對縣城三水廠開展飲用水環境狀況評估,對保護區內的2處農家樂依法實施關閉。宜城印發《關于進一步明確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工作職責的通知》,徹底解決環保監管體制中存在的多頭管理、職責不清、合力不足等問題。老河口將多項環保改造經費列入公共財政預算,連續三年安排水生態環境保護財政資金7204萬元,確保環保治理資金保障到位。
——重拳整治非法采砂。針對漢江非法采砂屢禁不止,通過審計調查分析其深層次原因:一是非法采砂暴利且違法成本低,偷采盜采業主鋌而走險;二是責任協作不到位,整治力度不夠,部門聯合執法有待加強;三是執法機構、人員和裝備不完備等。審計根據問題癥結,提出了審計建議。全市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對癥下藥,重拳打擊河道非法采砂,非法采砂行為得到遏制。老河口成立聯合執法專班,共出動400余人次,車輛80余臺次,對漢江老河口段51家非法碼頭和非法采砂生產線全部進行了取締,并拆除了全部非法作業設施,遏制了非法盜采行為。同時公開拍賣采砂經營權,解決了無證采砂問題;谷城引導建立砂石聯合體和砂石集并中心,劃定3個砂石集并中心上岸碼頭,進一步規范了河道采砂管理秩序,共清理整治非法砂場53家,拆除分篩設備41家;樊城區開展“兩非”專項治理,拆除漢江樊城段砂場砂架900余條,臨時工棚300余間,變壓器30余臺,拆解非法淘金船舶102艘,立案調查非法采砂案3起,同時積極籌建太平店鎮、牛首鎮兩個臨時砂場集并中心。襄城區發布《關于全面暫停漢江河道采砂和取締非法碼頭、“三無船舶”的通告》,在漢江襄城河道上由執法船只循環播放,鐵腕整治非法采砂。整治期間由區紀委監察委查處充當“兩非”保護傘、不作為、亂作為以及黨員干部參與非法采砂等違紀違法行為。
——科學治理城市黑臭水體。針對城市黑臭水體整治不力,審計人員深入現場查找污染源。審計發現,污染源有工業廢水、生活污水、農業污染等,原因復雜,形成時間較長,治理難度大。審計關于統籌推進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的建議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如高新區政府采納審計建議,周密部署,成立了黑臭水體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委托第三方檢測單位對黑臭水體進行分級檢測,組織專家針對整治方案召開技術評審會,編制《襄陽高新區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方案》,統籌安排截污納管、內源治理、面源控制、工業污染治理、活水循環及生態補水、生態修復、就地治理等7大類重點工程項目建設,開展黑臭水體整治項目74個,總投資2.46億元。針對黑臭水體整治工程數量較多、系統耦合性較強的問題,準備采用EPC模式,統一設計,總承包設計施工方式,加快工程建設,解決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有效控制黑臭水體來源。
——以河庫長制促“河庫長治”。針對河庫長制貫徹落實中存在的問題,各級政府根據領導批示和審計建議,立審立改,狠抓落實。進一步修訂完善“一河(庫)一策”,以河庫長制促“河庫長治”。目前,已經建立了覆蓋全市的市、縣、鄉、村四級河庫長制責任體系,3216名市、縣、鄉、村四級河庫長全部上崗履責,著力解決事關民生福祉的水污染防治突出問題。
全面超前謀劃 精心安排部署
該局在促推襄陽漢江生態環境保護中取得的這些成效得益于超前謀劃,精心組織。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助力漢江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襄陽高質量發展,該局精心組織了這項審計,召開專題會議,要求市、縣兩級審計機關高度重視,全力以赴,集中力量打好攻堅戰。
二是全面超前謀劃。2017年,該局有針對性地對漢江流域及棗陽水資源進行了審計。漢江水資源豐富,該局對9個縣(市區)水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情況開展了“同級審”;棗陽水資源匱乏,資源生態更加脆弱,更需要加大保護力度,該局實行“上審下”,重點對滾河及水庫水質達標和飲用水水源保護等情況進行審計。2018年,圍繞漢江流域水環境保護重點難點問題和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對9個縣(市區)政府貫徹落實水環境保護重大方針政策,工業、城鎮和農業農村水污染防治,入江支流和重點河流的治理效果,水環境保護治理項目建設運營情況等開展了“上審下”和“交叉”審計,并開展審計“回頭看”。
三是統籌安排部署。為強力推進漢江流域襄陽段水環境保護審計工作,該局成立了漢江流域襄陽段水環境保護審計工作領導小組,局長親自掛帥,分管副局長親臨現場,在全市審計系統內抽調近40名精兵強將組成9個審計組,市局業務骨干交叉駐點,從組織、人力、物力、財力保障工作的落實。
注重審計方法 大膽創新實踐
漢江流域水環境保護審計工作政策性強,專業性強,涉及面廣,該局勇于擔當、講究方法、大膽實踐。
一是部門聯動,發揮優勢。全市各級政府牽頭,建立由審計、財政、發改、環保、建設、水利、農委等部門單位組成的漢江流域水環境保護審計工作聯動小組,通過跨部門協作機制明確各部門職責,充分發揮各自監管職能優勢。在制定審計工作方案前,該局咨詢市政協、水利局、環保局、建設局等部門專家領導意見,認真解讀國務院、省、市相關政策法規、規劃計劃,確定審計內容和重點。審計中加強聯系和溝通,充分運用各單位的基礎數據和技術力量,根據工作需要隨時從水利、環保部門抽調專業人員配合審計人員開展現場核查,破解審計技術難題。
二是實地勘察,現場取證。審計人員通過查閱人民群眾舉報、環保執法臺賬和上級環保督察反饋意見,聯合水利、環保等部門組成踏勘小隊,有針對性地實地踏勘江河、堰渠、池塘、水庫等,發現河道違建、非法采砂、企業工業廢水及城鎮生活污水直排江河等問題,并請環境監測站或委托第三方現場取樣檢測水質,落實查出問題責任,推動環保問題整改銷號。
三是全程分析,剝繭抽絲。針對水環境污染防治情況,根據城市排水管網圖,從污水收集、污水管網建設、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污泥處置等全流程的關鍵環節進行分析,揭示污水管網建設滯后,雨污未分流等問題和重大風險隱患,從體制、機制、制度層面分析問題產生的深層次原因,提出加快推動城鎮污水管網建設的審計建議。
四是運用大數據,提高效率。充分運用地理信息技術、大數據關聯分析、遙感測繪、自動監測等高科技手段,開展縱向和橫向的疊加比對分析,查找發現問題疑點線索,提高審計的精準性和時效性。
一江碧水穿城過,十里青山半入城,為守護襄陽這片綠水青山,全體審計人任重而道遠。他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緊盯環保工作,加強監督,擔當作為,為襄陽綠色發展奮力譜寫新篇章。(樊奕)
【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