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空如洗,陽光燦爛,白云悠悠……美得讓人陶醉的“泉城藍”,是泉城濟南的天空!從高處眺望,泉水荷柳、湖光山色的泉城濟南鐘靈毓秀,如一塊美玉鑲嵌在山岳大河之間,百里外巍峨的泰山層巒疊嶂、連綿不斷,就像一幅氣勢恢宏的水墨畫掛在天地之間。
濟南變了,變得如此之美。這一切離不開這些年濟南市委市政府和全體市民的共同努力,也同樣離不開審計人的心血、責任與擔當。
滿城霧霾半城堵,環保格局同造鑄
近年來,隨著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濟南也感染了“霧霾”這種現代城市“流行病”。昔日的“一城山色半城湖”成了“滿城霧霾半城堵”,“泉城藍”成為市民內心的期盼和渴望。
民之所愿,政之所為。2014年11月,濟南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全市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十大行動”,同時開展“啄木鳥行動”,形成全民參與“防霾治霾、共治共享”的環保大格局,向全市發出了堅決打贏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動員令。
面對這場“戰役”,濟南市審計局沒有充當“看客”,而是立即召開會議研究貫徹落實,局黨組要求全局干部務必提高政治站位,主動擔當、有所作為,成立審計組連續三年對大氣污染防治情況進行跟蹤審計,一同做大氣污染治理的“啄木鳥”,齊抓共管、精準施策,推動市委市政府的政策落地生根。擲地有聲的莊嚴承諾,擂響了大氣污染防治跟蹤審計的戰鼓。三年來,濟南市審計局聚焦影響濟南空氣質量的主要污染源——揚塵、機動車尾氣、工業排放及燒烤——治理情況進行跟蹤審計,出具審計報告3份,形成專題報告3篇,審計情況信息1篇,審計成果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肯定和批示。更重要的是推動城鄉建委、城管、環保等部門出臺規章制度100項,有力地促進了濟南大氣污染防治各項工作的推進落實。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至2017年,濟南“氣質”均呈好轉態勢。市區良好以上天數分別為141天、164天、187天,逐年增加。重度及嚴重污染天數分別為32天、16天、10天,逐年減少。特別是2017年有6個月在74個環保重點城市中退出后十名,而2016年僅有2個月不在后十名。
“十大行動”齊發力,審計精準找病根
對大氣污染防治進行審計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各級審計機關都在摸索前進。此次在濟南市開展的“十大行動”有十個牽頭部門,三十多家單位參與,涉及環保、國土、建設、城管等多個行業領域。審計應該審什么,怎么審,成為擺在每個審計人員面前的首要問題。
面對困難,審計人員沒有退縮,迎難而上?!爸析病比缤尾?只有找準“病根”才能從根本上斬斷病源阻止病的發展。為找準污染源,審計人員分別與環保、城管、交通等部門及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調研,并從環境監測機構提取近年來的監測數據進行比對分析。研究發現,揚塵、工業生產、機動車及餐飲油煙對濟南市環境空氣細顆粒物(PM2.5)貢獻最高,分別占27%、24%、18%、15%,于是審計決定將上述四大“罪魁禍首”的治理情況作為審計重點內容。
建設工地施工忙,審計助力抑揚塵
這些年濟南正處于快速發展期,開工項目逐年增加,一系列城市建設重點工程相繼展開。舊城改造、新區建設、道路拓寬等施工工地遍布市區,平均每年約有在建工程1000個,建筑面積達7890萬平方米。部分施工工地存在防塵措施落實不到位的問題,造成了嚴重的揚塵污染,成為濟南市大氣污染的首要污染源。
為掌握實際情況,審計組連續三年都將揚塵治理作為必審的內容,每年都要實地調查近百個工地,進行拍照取證。審計報告對以下問題進行了重點反映:城鄉結合部和新開發片區等重點區域防塵問題特別突出,因防塵措施不力,大風吹過或車輛經過后卷起大量揚塵,渣土堆場雖采取了覆蓋、噴淋等措施,但受風速、灑水頻次的影響較大,防塵抑塵效果不佳;監管手段滯后,缺少科技手段支持,不能及時掌握工地揚塵污染實時信息,工地動態監控執法較難,渣土車違法亂倒等。
根據審計報告所反映的情況,市城鄉建委聯合城管等部門重新修訂完善了建筑工地揚塵管理辦法等多項制度措施,把建筑揚塵治理列入企業信用評價系統,且對評出的示范工地、優良工地實施獎勵。每年于春季揚塵期和冬季霧霾高發期組織兩次集中督查行動,累計停工333個項目,查處揚塵污染案件489起,罰款596.92萬,發放獎勵資金883萬元。
污染企業搬遷難,審計建議出新招
2016年3月15日,對山東球墨鑄鐵管有限公司的企業職工來說,是一個難忘的日子。因為企業3億元搬遷啟動資金到位了?!斑@要感謝濟南市審計局的干部,企業轉型升級有盼頭了!”企業負責人動情地說。原來,這是濟南市政府根據審計建議撥付的第一筆企業搬遷啟動資金。
2015年,濟南市審計局在對濟南市東部老工業區企業搬遷改造情況的審計中發現,濟南市東部老工業區列入搬遷改造計劃的90家企業搬遷進展緩慢,最早列入搬遷名單的6家企業無一家實現搬遷。到底是什么原因制約了企業搬遷呢?為弄清原因,審計人員逐戶對企業及發改委進行深入調查。
調查發現,濟南市東部老工業區企業搬遷主要采用“以地置地”的辦法,即通過原廠區土地變現籌集搬遷資金,但搬遷在前、補償在后,企業無法將土地變現收益作為搬遷前期啟動資金,制約了搬遷進程。
根據這一情況,審計局在審計報告中提出審計建議:“盡快設立東部老工業區搬遷改造專項資金, 資金來源為土地收儲資金、搬遷企業土地出讓凈收益、平臺融資等,待企業搬遷后,再從企業土地出讓金中扣除?!?/p>
市政府采納了審計報告的建議。2017年7月,擁有近2萬名職工的濟鋼鋼鐵生產線已全面停產,進入搬遷改造階段。截至目前,已累計完成企業搬遷改造40家,超額完成了第一階段38戶企業搬遷改造的目標任務。
“黃標”淘汰遇瓶頸 審計建議見功效
審計人員在對全市黃標車淘汰報廢情況進行審計調查中,黃標車主及報廢公司提到:“一輛黃標車報廢公司回收后,財政按每噸400元給予補貼,一輛車提前報廢僅僅得到約500元補貼,而自己拆解處置、甚至賣廢鐵所得收益也遠遠高于財政給予的補貼,誰還愿意將車輛交給報廢公司!”
審計調查還發現,2014年濟南市共淘汰黃標車40491輛,雖超額完成了黃標車淘汰指標任務,但經報廢公司實際回收拆解的黃標車僅有11347輛,占實際淘汰數量的28%。剩余車輛因連續3個檢驗周期內未取得機動車檢驗合格標志或已達到強制報廢期,由公安機關發布公告后強制注銷登記。審計人員對這一數字非常吃驚,大量黃標車雖已淘汰,但報廢公司實際回收率、拆解率極低,車輛實際還在車主手中,如車主違規駕駛,不僅存在重大安全隱患,還會對空氣造成嚴重污染。
此外,審計調查還發現,濟南市仍未成立機動車污染防治監管專職機構。由于缺少專業的管理機構,對于路面行駛的“黑煙車”仍依靠交警巡檢或群眾舉報來進行查處。全市機動車尾氣排放檢測監督仍停留在“靜態檢測”的狀態,即機動車年檢前到環境檢測機構對尾氣檢測一次。
審計報告反映的問題得到了市領導的高度重視,由交管部門重新修訂了黃標車淘汰工作方案,并成立了機動車污染防治監控中心,從體制上解決了該市缺少機動車污染防治監管專職機構的問題。
“串都”燒烤重污染,多管齊下成效顯
上世紀80年代,燒烤在濟南火了起來??敬c扎啤、馬札、小方桌一起成為街頭一道別樣的風景,濟南因此得了個“串都”的稱號。露天燒烤,占道經營,油煙四起,不僅嚴重污染空氣,也影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一直是市民投訴的“重災區”,也是餐飲整治的“老大難”。
審計發現,露天燒烤治理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由于缺少燒烤行業規范標準,燒烤準入門檻低,部分燒烤企業未進行相關注冊登記或許可,許多企業沒有室內燒烤操作間。如,2015年濟南市城區內共有燒烤企業1123家,其中:持有工商營業執照的僅有645家,有獨立室內燒烤操作間的有599家,分別占比57%、53%。露天燒烤問題突出,致投訴量逐年上升。媒體多次曝光經一緯九路、回民小區燒烤污染、擾民的問題,但整改效果不佳。城管部門接到審計報告后,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整改,出臺一系列整治措施,對露天燒烤實行“零容忍”嚴管重罰、罰管并舉,劃定禁燒區、拆除違建燒烤、燒烤考核通報排名。在城管部門一系列組合拳下,曾經赫赫有名的飲虎池街、經一緯九、祝甸路等燒烤街成為歷史,露天燒烤已成為過去時,全市燒烤店數量由最鼎盛時期的1900余家,減少到現在的1100余家。
環境就是民生,藍天就是幸福!聚焦環境資源開展審計是新時期賦予審計機關的新使命,濟南審計也正以大氣污染治理審計為抓手掀開綠色審計的新篇章?。ㄍ踯姡?/p>
【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