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父親說,他解放前讀過兩年私塾,記性特好,至今還能一口氣把《三字經》背下來。解放后他又讀了三年半小學,在村里算是認得幾個字的人。他最喜歡讀的書要算《三國演義》了。
小時候,記得他的枕邊經常放著一本老版本的《三國演義》,泛黃的皮紙,線裝,封面已經掉了一半,里面全是毛筆小楷,字很小很小,但一筆一畫卻十分清晰。每天收工回家,吃完飯,他總要借著昏黃的燈光,讀上幾頁,有時半夜了,他還點著個煤油燈在讀。這幾年,父親的視力差了些,但仍喜歡讀書。有一次夜里,我在門縫里悄悄一看,父親戴一副老花鏡,懷里擁著一床被子,就那么歪在床頭,一看就知道又在讀《三國演義》,那雙粗糙的大手一只托在書底,一只五指伸開,輕輕按住書面,讀得十分專注。
農家的雨天,沒法下田干活兒。父親就正兒八經地搬把椅子,坐在桌子邊,一讀就是半天大半天,而且這么多年來百讀不厭,我們兄妹幾個就常笑他讀三國讀上了癮。父親并不答話,在淅瀝清脆的雨聲中,依然讀得那么津津有味。
父親每次到我這里來,只要稍稍有點空閑,必定從我的書架上抽出《三國演義》,如饑似渴地讀起來,哪怕只讀一晚上,哪怕只讀短短的幾頁。
去年的臘月二十,我把父母從鄉下接來過年,本想好好地陪他們玩幾天,打打牌,逛逛街,再給他們買幾件衣服,順便也好讓他們看看小城的街景。哪里想到,第二天一大早,我們還沒起床,就聽見客廳里父親搬動椅子的聲音,妻在被子里用肩拱了拱我說,你去看看,是不是爹昨夜沒睡好,折床了?我披衣起來一看,父親坐在椅子上正捧著一本厚厚的《三國演義》呢!我回來悄悄地在妻耳邊說,爹的書癮又犯了。
父親讀《三國演義》,讀得很上心,也讀得很精細,他從不講速度,一行行地慢慢讀,有時幾乎是一個字一個字地在讀,讀到特別精彩的地方,他絕對要回過頭再讀一遍。他對三國那一班文臣的口才佩服得五體投地,好多次他繪聲繪色地跟我們講“諸葛亮罵死王朗”“秦宓難倒張溫”的故事,講著講著就背出一大段來。父親讀《三國演義》還喜歡對著地圖讀,找隆中,找荊州,找西川,——孟獲大概占據的是云貴一帶吧?聽到他一個人的自言自語,我們就忍不住在一邊偷偷的笑,母親就悄悄地說,看你爹個書呆子。
年前年后,我們一大家人在一起,讀書看電視,話題不知怎么就扯到了《三國演義》,一說到魏蜀吳,父親的話匣子就打開了,仿佛成了“話說三國”的欄目嘉賓。他講三國,最喜歡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開始,象個哲學家,在討論相對與絕對的關系,又像個政治家,在分析天下形勢,縱談古往今來,講得那樣神采飛揚。父親最喜歡三國的“三”字,他常常掛在嘴邊的是“桃園三結義”“三氣周瑜”“三英戰呂布”“三分天下”“一計害三賢”一直講到“三國歸晉”,如果中間不是有人打斷或是抽煙喝茶,父親會一直滔滔不絕地講下去,那副爛熟于胸的神情常常讓我感動不已。
父親這一生讀的書并不多,如果單論遍數,恐怕就數《三國演義》了,《紅樓夢》他只讀了一半就再也讀不下去了,他說沒讀懂,《水滸傳》讀完了,但他不喜歡那個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的悲劇結局。
在父親的眼里,他是把《三國演義》當成了歷史,以一介農民特有的思維方式在解讀、思考或者探問?
父親前幾天對我說,有生之年,他一定要走一趟白帝城,看看先帝托孤的地方。我知道,在父親的心里,一直是偏向蜀國的。(劉玉新)
【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