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夢灑落的審計時光(短文)
徐曉花(江蘇省蘇州市審計局)
2013年7月,我們在南京審計學院浦口校區培訓信息化審計。校園里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建筑物氣宇軒昂,錯落有致,靜謐的審計博物館里流淌著從古代到近代再到現代,隨著時代變遷而日漸豐滿的審計歷史。我想,我竟這樣與審計結緣了,而且一結便是十年。于是,在寂靜的夜里,我決定梳理一下這十年走過的路,以紀念與審計的一段緣。
夏至 & 緣起
喜歡夏天的風,帶著雨后清新的泥土氣息,撲面而來。就在2003年的這個夏天,我懷揣著夢的行囊,走出象牙塔,回到了故鄉——蘇州,于是,青春濃墨重彩的開始了她嶄新的畫卷。
我踏入了蘇州市審計局,這個清風四起,樸實無華的集體。這里只有行走在風口浪尖的經濟衛士們,這里只有埋頭在賬本資料里兢兢業業的審計工作者們,這里只有始終如一堅守在審計一線的老法師們。我對他們微笑,致意。他們給我力量,勇氣。
記得走進單位的步伐還那么生澀,面對工作時的手足無措讓我心有余悸,但是,同事們手把手的指導,不厭其煩的講解,讓我放下負擔,大膽前行。于是,測量每一級臺階的高度,清點每一個地下室的立柱,計算每一根鋼筋的用量,成為了那個夏天我與審計的第一次親密接觸。這,是我參與的第一個審計項目——蘇州市體育中心竣工決算審計。
初戰 & 領悟
伴隨著新年的第一聲鐘聲,2004年已經在皚皚白雪中傳遞起春的氣息。經過了公務員初任培訓和審計項目的初體驗,我已正式成為一名審計人。都說一切從零開始,我希望用點滴努力來慢慢填滿事業的空白,不浮不躁,沉下心來,積蓄能量。
還記得第一次主審項目時的膽戰心驚,如同士兵上戰場一樣,既摩拳擦掌,又忐忑不安。張氏義莊和親仁堂移建工程,流淌著歷史和歲月的深厚積淀。青磚黛瓦,雕欄玉柱里,我學著前輩開始認真丈量青磚、柱子、花窗,仔細查看每一筆建設支出是否合法合規。當看到滿含心血的第一份審計報告躍然紙上時,我心潮澎湃,欣喜不已,也真切的體會到秉公執法、嚴謹執著、公正無私對于審計工作的重要意義。
筑家 & 成長
都說家是最溫暖的港灣,當我從女孩成長為女人時,才真正明白家的意義。2006年,我踏入了婚姻的殿堂,開始用心經營一個屬于自己的家。
也就在那年,我從固定資產投資審計處輪崗到農業與資源環保審計處,開始接觸另一個全新的領域。從初出茅廬到對審計實踐的無限渴求,讓我在這一年里除了撰寫五個工程項目的審計報告外,還參與了農林、水利、環保局領導人的經責審計,全面拓展了自己的工作能力。
這一年,充實而忙碌,探索新知讓我迸發出無限斗志,審計舞臺也在釋放她無窮的魅力。這一年,兩個年輕人,一起對未來充滿期待,彼此分享快樂、喜悅、彼此交流困惑、難題,彼此為對方加油鼓勁,這便是家和愛給予的力量。
我的青春,應該就是這樣,有激情,有溫暖,有希望。
信息化 & 飛奔
誰都阻擋不了時代飛奔的步伐,一如誰都阻擋不了歲月漫不經心的消逝。2007年,在微涼的秋風里,我踏上了北京這片熟悉的土地,開始了計算機審計中級培訓之旅。從數據分析與采集、VB程序設計、會計信息系統應用等方面全面學習計算機審計技術。
那年秋天到冬至,2個半月的校園生活,在律動的鍵盤敲擊聲里,計算機審計的理念逐步在我們腦海里植根。因為,我們深知,信息化審計的時代已經到來,迎接我們的將是欣欣向榮的現代審計事業。
而與此同時,一個可愛的小生命正在悄悄醞釀。當我挺著大肚子,在AO中運用計算機語言編寫語句,找出疑點時,我為能學以致用而感到欣慰。我積極撰寫AO應用實例,上報的《利用AO對村級財務收支進行分析》、《AO在船閘收費系統中的應用》被審計署評為優秀獎、鼓勵獎。
也就在那年,我成為了一名母親,完成了一個女人生命的蛻變,而我的審計事業也在一如既往的抒寫著她淡然悠長的歲月之歌。
探索 & 守望
都說,沒有創新便沒有進步。審計工作也一直在創新中勇攀高峰??冃徲?,便是審計工作需要逾越的一座高峰。2008年底,江蘇省審計廳研究決定,將連續用三年時間在全省深入開展績效審計推進年、普及年、提高年活動。
作為社會關注度較高的農業與資源環保領域,我有幸率先開啟了績效審計之門。已經連續多年開展的農村環境整治工程專項資金審計,毫無新意,按照常規做法完成的審計報告寡淡如水,沒有亮點可言,更沒多少可讀性。為了響應績效審計號召,我們一直在努力尋找突破點。當我們在審計過程中關注到近年來作為新能源的沼氣在農村環境整治中發揮的作用后,我們有了靈感。對,就從它開始!我將沼氣治理工程作為探索績效審計的試驗田,和處室同事們深入養豬場、奶牛場,與主管部門、實施單位開展廣泛座談,并參閱大量國內外績效審計資料,圍繞“績效”開展審計,編制了我局第一份績效審計分析報告,不僅獲得了市長批示,更被省廳評為優秀績效審計分析報告。
接下來的幾年時間里,從垃圾收運體系改革、污水收集處理系統、氮磷生態攔截到污泥資源化利用工程績效審計,我從事的環境審計工作全面啟動,亮點紛呈。循著財政專項資金這條主線,我在環境審計的廣袤天地里,探尋著審計工作對于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的真正意義,踐行著一名普通審計人對于社會和諧、百姓安康的重要使命。
《城區垃圾收運體系改革試點情況審計調查報告》獲四位市領導批示,相關案例被省廳評為績效審計典型案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情況審計調查》課題獲蘇州市哲學社會科學三等獎;三篇案例被編錄進時代出版社《環境績效審計指南》一書……我會心微笑,如釋重負。
環境審計這條路走得何其艱辛,但路上的風景卻如此動人,只因我深愛著審計事業,深愛著家園的碧水清波和白云藍天。
向往 & 揚帆
十年磨一劍。我始終堅信,機會是垂青有準備的人的。2013年4月,在副科職競聘的演講臺上,我將十年來為審計事業奮斗著、付出著、收獲著的心路歷程娓娓道來,將自己伴著審計事業的發展而不斷豐滿的羽翼、不斷強大的內心一一呈現,我想,這既是我十年審計工作的回顧思考,更是一個女孩十年無悔青春的淺吟低唱。
今年5月,我踏上了副科職崗位,職位、職責,責任,讓我更多了一份對審計工作的敬畏。我一直在思考著在新的崗位上該如何更好的服務審計工作,也一直在思考著未來二十多年的審計職業生涯,我該以何種態度、何種精神迎接審計發展的全新挑戰,不要就這樣得過且過,也不要就這樣淹沒在一堆堆的數字里,報表里,賬本里。我,應該用剩下的二十多年美麗年華,循著審計事業發展的軌跡,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也許這,才是審計事業真正能夠給予我的。
十年之前,我不認識你,你不屬于我;十年之后,我們是家人,是朋友,要一直相守。這,便是緣分,我與審計一輩子的緣分。(徐曉花)
【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