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著悠久的造橋歷史,更有數不盡的橋,形態不同,姿態萬千。
如周文王娶親“親迎與渭,造舟為梁”的浮橋。戰國時期,秦公子緘在黃河上造的浮橋,先后通 “有車千乘”,堪稱壯舉。隋代李春設計的趙州橋,“奇巧固護,甲于天下”已是一千四百多年的高齡。金代明昌三年建成的盧溝橋,以其精湛的建筑藝術聞名于世。北宋的洛陽橋是世界上尚存最大的海港式古石橋,譽稱海內第一橋。遐邇聞名的長征第一橋——武陽橋,十八勇士強渡天險的鐵索橋,壯麗與輝煌的北京金水橋,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武漢長江大橋。還有單孔、幾孔、幾十孔的石拱橋、石板橋、木橋、獨木橋、棧橋、懸索橋、斜拉橋、廊橋……無水無河,便為虹橋、天橋、立交橋等。
江河之上,總會有橋弓著腰,等在那兒或駝峰伏谷,或長虹臥波,或獨木凌駕,或鐵索橫空,或飛梁跨澗……讓人民步履踏實其上,去加快生活節奏,編織著萬紫千紅的春景,描繪著美好的藍圖。
橋是人與自然抗爭的和諧,橋是飛越的象征,是向前者愿望的化身。
這千姿百態、古樸優美、氣勢雄偉、靈動純美的橋裝點在祖國的東西南北,使江山更加嫵媚,我神往那里的美景,思緒萬千,頓悟,人不就是一座橋么?一座由此及彼的橋。
杰出科學家和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錢學森甘為人橋,為我國培養出一大批高端的智慧人才而傳為佳話。
水稻之父,中國雜交水稻第一人袁隆平,他時刻關心人民,解決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溫飽問題,他 淡泊名利 ,把專利無私奉獻給國家。
雷鋒傳人郭明義,傳承和弘揚雷鋒精神,20年無償獻血28次,捐獻血小板491次,16年為希望工程、身邊工友和災區群眾捐款12萬元,先后資助了180名特困生。
阿里木,以賣烤羊肉串為生,工作辛苦,收入微薄,卻攢錢助學,堅持八年,展現了一位“草根”慈善家耀眼的人性光輝。
“大孝子”馮學忠,拋家舍業,放棄年收入十幾萬元的生意二十一年如一日,將全部的心血傾注在一群敬老院的老人身上。
徐鳳嬌對鄒夢嬌的九年幫扶,如水般清澈,如光般熾熱,小鳳嬌用九年不圖回報的付出為夢嬌鋪就一道坦途。
全國見義勇為模范邰忠利、王茂華、任長秋等,面對災難和死神大義凜然、冒險而上,把平安和生機留給他人,用流血犧牲,將災難和危機變成了人民至上。
橋的精神已經注入中國人的血液之中。
正是由于這許許多多的人橋,無止境地延伸、延伸在紅日噴薄中構建一座宏偉的道德橋,他傳遞著大善、大義、大愛……,使人們感受到生活在社會主義大家庭中的幸福與溫暖,也正是由于這許許多多的優秀兒女甘為人橋,中華文明五千年得以傳承創新。
我仿佛聽到橋的呼喚,揚起“道德”的旗幟,踐行道德精神,傳遞道德力量,社會才會更和諧與美好。
橋,我贊美你,為你歌唱,我愿為人橋,甘為橋墊腳。(喻志文)
【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