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求真才有光明的未來(06-12-4)
前不久,溫家寶總理在與文藝家談心時,闡述了“真”的兩層含義:反映真實,表現真情,追求真理;認識客觀事物的本質,認識世界發展的規律。據此,得出結論:中國要有光明的未來,必須發揮全體人民追求真理的積極性。他希望,在文藝界要提倡講真話,反映真實的社會情況,鼓勵人們去追求真理。
將追求真理積極性的高低,上升到中國能否有光明未來的理性高度,是溫總理出于對歷史規律的深刻了解和現實的深層憂慮,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發出的強烈心聲和呼喚。筆者看來,這雖然是溫總理在與文藝家談心,對文藝家提出的要求和希望,但對我們審計人員來說,也有現實的針對性和指導性。發揮全體審計人員追求真理的積極性,對發展審計事業,開創審計工作的光明未來,同樣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對財政、財務收支的真實性進行監督,本身就是審計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是合法、效益監督的前提條件,是對審計人員的職業使命的要求。過去,我們常講,審計要“打假治亂”,要當好政府和民眾的眼睛,說的也是這個意思。所以,審計工作必須把一個個真實的財務數據從真偽混雜、虛實交織的數據迷團中廓清出來,把一個個領導干部的政績、一項項政府工程鋼筋混凝土里的“水份”擠干凈,把一個個國有企業的真實家底摸清楚,把一項項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社會保障基金真實狀況弄明白,等等。也就是要向黨委、政府和群眾交上一本本明白賬、真實賬,反映實情、真情。同時,要對錯縱復雜的財經現象、問題和矛盾,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加以分析研究,認識規律,建言獻策,為黨委政府當好決策謀士。
近幾年來,審計的影響與日俱增。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審計連續不斷地反映了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大量的真實情況和問題,用要言不煩,直擊要害形容,也不為過。這些情況和問題,是基于對國家和人民事業的赤膽忠心,拳拳愛心,深沉耐心,而反映出來的。所以,審計“風暴”刮個不停,人們對審計尊崇、肯定、贊許更盛。
李金華審計長提出的政府“雙廉論”、轉移支付“水渠論”,預算安排“跑部錢進”論,以及針對審計“人、法、技”建設而提出來的“不懂計算機審計將失去審計資格”,“監督別人更要監督自己”,等等,都令人難忘,耳熟能詳。這些提煉自大量審計實踐的言論,可謂一語中的,無不閃爍著真理的光芒。因而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審計事業的跨越。
“古今中外的歷史充分證明,經濟的大繁榮往往會帶來思想文化的空前活躍?!痹跍乜偫淼某珜?,一個“探索自然界的奧秘、社會的法則和人生的真諦”的熱潮正在神州大地掀起。欣逢盛世,時不待我。我們每一個審計工作者都應珍惜難得的歷史機遇,敢于講真話,堅持不懈講真話,敢于鼓與呼;都應善于講真話,實現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的認識飛躍,化專業語言的艱澀為深入淺出的通俗,用藝術的真話為科學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助力;都應爭做會計、計算機、管理、系統、法律等學科兼收并蓄的復合型人才,磨礪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犀利眼光和深邃思維;都應為自由、民主的學術和研究氛圍的營造添磚加瓦,使自己成長為專家學者型審計人才。如是,審計的明天會更好! (作者:江蘇省鹽城市審計局 李德志)
【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