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出版了我創作的長篇小說《審計利劍》,令人意外地是小說一發行便引發了媒體與讀者的關注與熱議。媒體評論說:“作者通過藝術化的手段,全面反映了一次完整的審計歷程,全景式展示了具有一定神秘色彩的國家審計工作,成功地塑造了‘以審計精神立身,以創新規范立業,以自建設立信’的審計人形象;讀者評論說:“深度思考反腐問題,揭示了反腐斗爭勝利的必然性”;“成功塑造典型人物,弘揚了審計正能量”;“探索小說藝術創新形式,增強了藝術感染力”等等。這些評論對我而言是一種莫大的鞭策與鼓勵。結合小說展示的內容及相關評論,談談創作此書的一些思考。
一、題材與立意
審計是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及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文藝創作題材,無疑是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寶庫。為了真實反映中國當代審計的活動場景,藝術再現審計人物的光輝形象,力求站在世代的高度,用藝術把握世界的方式,對金融政策跟蹤審計進行了一次回望與展示,而這一回望與展示是在我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助力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的宏大背景下徐徐展開的,呈現著鮮明的時代特色,洋溢著濃郁的中國當代審計的生活訊息。
宏大的時代背景為審計活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豐富多彩的審計活動為展示審計人的形象提供了生活環境,同時也為小說立意提供了堅實的實踐基礎。小說是現實生活的一面鏡子,按照藝術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導生活的創作原則,力求從促進國家治理能力提升的視角審視當代審計活動,在揭示社會矛盾運動中,把握審計活動規律,塑造人物形象,挖掘反腐深度,提煉小說主題。
作品貴在創新,言他人未曾言,寫他人未曾寫,最忌模仿或照搬,如果一味地模仿或照搬,不僅難以寫出新意,還會有重復他人之嫌,必須獨辟蹊徑,在創新上下功夫,推陳出新?!秾徲嬂麆Α冯m然選取了同類題材,但與同類審計小說不同的是,第一次將金融審計及金融風險納入了審計的視野,第一次將金融政策跟蹤審計作為展示的對象,第一次將審計活動上升到國家治理的高度進行審視,立意的重點是挖掘反腐的深度,揭示反腐斗爭的復雜性與必勝信念。其中金融活動中風險隱患的特點與表現形式、金融審計中的審計與反審計的較量,是其它審計小說中不曾出現的情景。因此,我就以此為立意,盡可能放大藝術思維的火花。
二、謀篇與布局
背景展示了人物活動的空間,題材確定了人物活動的范圍,立意指明了人物的活動方向,接著就是重點提煉小說的眼睛(即書名)。從近年來的審計實踐看,通過政策跟蹤審計,及時揭露了大量不作為、漫作為、亂作為等違法違紀問題,推動了中央各項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其過程往往呈現出矛盾的復雜性,審計在加強對權力的制約與監督、凈化政治生態環境及推動反腐斗爭深入開展等方面發揮著獨特的利劍作用,因此,將小說的名字最終確定為《審計利劍》。在此基礎上,謀篇布局自然成了構架全書的主要內容。
為全面的、立體的展示人物形象,真實地反映審計活動的規律,以事件發展演變的時間為“徑”,以人物活動的空間為“緯”,采用“縱橫交錯”的方法搭建全書結構。從“縱”的面說,以時間的推移作為故事情節發展的“徑線”,全書大體上分三個部分:一至二章作為“序幕與開端”,把整個故事的起因及主要人物聯結起來,暗示故事發展的曲折性與復雜性;三章至十章作為“發展與高潮”,是小說發展的主干部分,通過矛盾沖突法將各種矛盾戲劇性地交織在一起,展示人物性格特征,推動情節發展;十一至十二章作為“結局與尾聲”,把故事發展的結果逐步展現出來,并引發了社會性思考。從橫的方面來說,以空間方位的轉換為其“緯線”,采取“蒙太奇”藝術表現手法,把同一時間不同地點所發生各種事情交織在一起,把不同人物的獨立活動有意識地聯系起來,從而展示不同的活動場景,拓展了人物的活動空間。這樣的結構設置,既從“縱”的方面注意了時間的連貫性,又從“橫”的方面照顧了空間的并列性,實現了一“徑”多“緯”,變化有序,多而不亂的藝術構思。
在此基礎上,通過設置事業線與情感線相互交織的方式,布局全書內容,推動情節發展,藝術再現了審計人的活動場景。事業線集中描繪了以東州銀行審計為中心,以東州房產公司、萬盛投資公司審計調查為重點,全景式地展示東州銀行審計的起因、準備、實施、報告、總結的全過程,再現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在具體情節與細節上通過藝術加工,使事物的發展與人物性格的形成完全符合發展的邏輯,增強了藝術感染力。情感線是推動情節發展與矛盾沖突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人物親情、友情、愛情的集中體現。如對張劍鋒親情的描述主要通過“醫院探視”、“夜半電話”、“母親病逝”等三個場景集中展示的。張劍鋒為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把照顧母親的重任托付給了體弱的妻子,其復雜的心情可想而知,面對突然離世的母親,在遺像前他是長跪不起,愧疚復雜的心情難以用語言表達。工作責任之重、思想壓力之大、失去親人之痛等矛盾糾結,就是通過這些具體情節與細節一一展現出來的,從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國家利益為重、不惜犧牲自己一切的審計人員崇高形象。
三、思想與藝術
優秀的文學作品總是深刻的思想性與完美的藝術性的有機統一。對照這一標高,在小說創作中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
在主題思想挖掘方面,始終把金融審計放在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助力打好“三大”攻堅戰的大背景下予以觀察,在推動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大格局中予以審視,在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及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政治高度予以考量。通過東州銀行審計的全景式描述,探索用哲理性的目光與批判的視角,審視人物與事件,探尋人性變化的軌跡,從歷史與現實、社會與同個人等方面挖掘孳生腐敗的原因。通過對張弛、郭春來、王發奎等領導干部的人性變異、黨性蛻變的心理變化的描述,挖掘出他們為什么會從具有崇高理想的共產黨人,異化為金錢的奴隸的三個根源:理想信念喪失、宗旨意識淡化是其腐敗內因;監督機制不完善、責任追究不落實是其腐敗的外因;腐敗現象交叉感染是其腐敗的社會原因。其中,腐敗現象交叉感染既與孳生腐敗的土壤有直接關系,又與人的病態有一定的關系,集中表現為一些位高權重的領導干部在監督制約乏力的環境中,逐漸放松世界觀改造與自我約束,形成了一種病態心理,成為不受權力制約的特權人物,而社會又放大了這種病態,使之交叉感染,惡心性循環,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后果。因此,下大力氣治理有病的社會土壤,凈化政治生態環境顯得十分必要與迫切。大量事實說明:“領導干部沒有天生免疫力”。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強對權力的監督制約、堅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統籌推進黨的各項建設等治本之策,只有這樣才能營造出一個海晏河清、乾坤朗郎的太平盛世,才能真正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確保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始終堅持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形象,在細節描述中展示人物性格,在典型環境中塑造典型人物。通過矛盾提示沖突,充分展示人物的復雜性格,深入挖掘人物內心的奧秘,集中塑造了三種不同類型的人物形象:一是以朱宏省長、歐陽書記為代表的省部級領導干部的形象,他們理想信念堅定、“四個意識”牢固、政治理論素養高、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強,是人民群眾信賴的高級領導干部;二是以周明國、張劍鋒為代表的優秀審計官員的形象,他們信念堅定、業務精通、清正廉潔、敢于擔當,充滿著審計人員的浩然正氣;三是以張弛、沈東方為代表的腐敗分子的形象,他們兩面三刀、貪婪成性、人性變異、陰險狡詐,是人民群眾的背叛者,是典型的腐敗墮落分子的形象。
審計處長張劍鋒是作品重點塑造的審計官員形象,他沉著干練、堅持原則、敢于擔當、無私無畏,這一形象的是通過與反面典型沈東方與郭春來、內部同事陳娟與趙國華、同學左嵐嵐及親情等一系列復雜的矛盾沖突完成的,也是通過一系列典型環境與細節刻畫完成的,成為當代審計人員充滿昂揚正氣的藝術典型。對不同人物心理活動的深度解剖是塑造典型人物的重要特色。以沈東方為代表的腐分子,一方面相互勾結、相互利用,精心編制社會關系網,以達到掩蓋犯罪真相的目的;另一方面,又相互傾扎、困獸猶斗,人性的變異扭曲在逼真的描寫中一一暴露。這樣的心理剖析貫徹全書,也穿透了歷史,增強了人民群眾反腐必勝的信心。
在小說藝術創新方面,始終堅持在繼承傳統藝術表現手法的基礎上創新,在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及展示矛盾沖突中提煉觀點,在古詩詞創作中提升思想厚度。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用鮮明確的觀點替代傳統小說的數字表述,每章都采用“四言”標題的形式概括本章的主要內容,增強了小說的可讀性與感染力,克服了閱讀長篇小說時的冗長之感;同時,根據不同情節和內容的需要,每章都列出若干小標題,增加了文學色彩與文學張力;另一方面,結合故事情節發展需要及典型人物塑造的需要,創作了大量古詩詞,并根據不同章節的內容,用詩詞歸納提煉不同的觀點,賦于小說以象征意義,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用格律嚴格的古詩詞反映當代的審計內容,既是一次有難度的挑戰,也是一次小說藝術的創新。作品中先后創作了《審計》、《審計人》、《念奴嬌。審計抒懷》、《蝶戀花。審計抒懷》、《不忘初心》等反映審計人情感與志向的古詩詞,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如:《審計人》:“胸懷社稷敢擔當,一任平生護法忙。馳騁山河行萬里,縱橫風雨歷蒼桑。聚凝正氣成利劍,力挽滿弓射腐狼。駕馭風雷驅瘴霧,揚清激濁富家邦?!薄赌钆珛?審計抒懷》:“職責神圣,扛肩上,家國重托銘記。萬水千山總關愛,縱橫山河千里。依法擔當,文明從審,激濁揚清氣。誓言無悔,雨霜風雪何懼。 評點經濟責任,考量功過,糾正違法紀。推動改革懲腐惡,維護公平正義。心系蒼生,胸懷社稷,不負平生意。志存高遠,會當千頃澄碧”?!兜麘倩?審計抒懷》:“一往情深深幾許,雪雨風霜,不改平生意。馳騁山河千萬里,為民激濁揚清氣。 促進和諧強社稷,心系蒼生,維護民權益。法典在胸無所懼,掃除塵霧千澄碧?!痹偃缧≌f結尾處的七言絕句:“逐夢天涯到夜闌,擔當盡責守家園。經年風雨紅塵里,未染初心一寸丹?!眲t生動詮釋了審計人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豪情壯志及無私奉獻精神,有力地深化了小說主題。
四、總結與思考
作為一幅展示當代中國審計活動剪影的長篇審計小說,與傳統小說最大的不同就是將故事發展過程及結果進行了系統性的總結思考,看似畫蛇添足,實則有其內在的必然性。是小說整體內容不可或缺的部分。由于我國審計發展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如何進一步發揮審計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的重要作用,不斷提升審計在促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作用,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計的發展路子,是一個時代性的課題?!秾徲嬂麆Α匪故镜墓适?,無疑提供了新的、有益的探索。主要涉及三個方面:
一是審計安全問題,已成為審計科學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審計安全主要包括審計涉密安全、設備安全、資料安全及審計人員的人身安全等。審計機關要認真履行監督職責,就必須堅持依法審計的原則,依法揭露和查處經濟社會運行中的各種風險隱患,依法揭露和查處各種違法亂紀問題,同各種形式的違法犯罪分子進行堅決的斗爭,而這一切都涉及審計的安全問題。腐敗問題往往與黑社會交織在一起,其背后往往都有黑惡勢力的影子,小說中所反映的黑惡勢力襲擊事件,無疑給審計人員以深刻的警示。因此,在現實的審計活動中,審計人員應堅持把審計安全放在第一位,不斷增強審計安全意識,不斷強化審計安全的防范與控制措施,這是確保審計成功的重要前提。
二是審計創新問題?,F階段,包括金融審計在內的各專業審計的深度融合,已成為審計發展的一個明顯趨勢,審計的組織模式創新與審計技術方法創新已成為推動審計發展的強大動力?,F實中審計創新動力不足應引起高度的重視。創新動力不足主要體現在,工作中還習慣于按照傳統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一切按部就班,循規蹈矩,還不適應“多專業融合、多角度分析、多方式結合”的審計組織模式,對可能出現的重大問題把握不準確,對一些關鍵證據的取得還缺乏科學的方法,尤其是缺乏“臨門一腳”的方法本領,從而導致一些重大問題長時間無法取得突破。突出表現為,每個項目都能按照審計方案的要求完成“規定動作”,但不善于在規定動作之外,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及項目特點選取“自選動作”,從而創造性地開展工作,鞏固和擴大審計成果。小說所展示東州銀行審計的過程則說明了強化創新意識與提高創新能力的重要意義。
三是大數據運用問題。在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高度發達的今天,審計人員不掌握“三化”的生成機理及運行特征,將會在海量信息數據面前變得束手無策。因此,熟練掌握“三化”原理及運行特征,尤其是大數據的采集、儲存、轉換、分析、運用等基本功能,是搞好審計的必修課。就現實情況而言,相當一部分審計人員還習慣于傳統的審計方法,不適應大數據的采集與運用,審計手段與方法滯后,嚴重影響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由于目前管理體制原因,各行業、各單位之間信息數據管理存在條塊分割、信息共享機制未形成,一旦審計超出了本單位或本系統之外,采集信息將變得十分困難,既增加了審計時間,也降低了工作效率。小說中所反映的某些單位審計取證難,形象地說明了大數據運用的重要性。解決這一問題的出路在于科技強審,向信息化要資源,向大數據要效率,通過信息化、數字化,提高審計監督、過程控制、決策支撐能力,努力搶占審計事業的制高點。
審計是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事這項工作的審計人為此付出了艱苦的努力,創造了可歌可泣的偉業,本人有幸成為其中的一員,感到無尚的光榮與自豪。在與同志們的長期摸爬滾打中,深感審計人的品格之高尚、家國情懷之濃郁,擔當意識之強烈、奉獻精神之可貴,是圓夢中華征途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每每想起這些總讓人感慨,也促使我對審計工作的進行系統性思考?;谶@些考慮,我將近年來組織參與的、發生在身邊的以及與之關聯的故事,進行了一些梳理與藝術構思,當然,與優秀的文學作品相比還有相當的差距。
據說,文學作品的最高境界是透過白紙黑字,將作者的人生體驗、思考與感悟灌注到讀者心中。對于僅有業余作者水準的我來說,是一個難以達到的標高。如果《審計利劍》能夠給各位讀者帶來些微的聯想、借鑒或觸動,將是對本人最大的獎賞與鼓勵。(康俊廷)
【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