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富強,人民安康,四十年的發展變化,歷史作證,山水作證。這里,我用收藏品作證,寫下這篇短文,以獻給祖國改革開放四十年。
從糧票布票的消失,看物質生活的豐饒與富有。翻看收藏冊,一枚枚精美的糧票布票,展現著歷史,記錄著過去。糧票布票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糧食的匱乏、物資的短缺,不可能無計劃不定量地敞開供應,于是便有了糧票和布票。最早的糧票是1950年皖南人民行政公署糧食局發行的大米票。糧票的普遍使用是在1955年,布票的使用是從1953年開始的。在那個時代,糧票布票的使用,雖有限量限購、穩定市場的好處,可也有不方便的地方。糧票和布票統一由各省市、自治區和商業部門發行,跨地購買要到指定地點兌換異地通行票證,且兌換時還須持有兌換證明。這些都給人們帶來極大的不便。記得當時我在部隊,軍用糧票和布票都是全國通用。每次休假,家人和朋友總要再三叮囑,回家多帶一些軍用糧票布票回來,方便我們使用。糧票布票的取消,都是在改革開放以后。1983年12月份國務院決定取消布票,紡織品實行敞開供應。糧票則是1993年后取消的。改革開放以后,市場經濟取代了計劃經濟。土地實行包產到戶,聯產計酬,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也有利地促進了農業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將科技運用到農產品的培育與改良,大大地提高了糧食產量,有效地解決了糧食的匱乏和物資的短缺。經濟體制的華麗轉身,帶來了經濟的崛起、民族的富強。糧票的實行,是因為貧窮。糧票的取消,是因為富足。四十年來,人民的吃飯穿衣,由原來的計劃定量到現在的溫飽小康?!凹Z食定,則天下定”、“物價穩,則國家穩”。經濟的發展,物質的富有,帶來百姓的安居樂業,國家的安寧穩定。票證走入家庭,是一個時代的需要;票證退出舞臺,也標志著一個新的時代開始。
從郵票信件的失寵,看現實生活的便捷與輕快。古老的郵票,從誕生到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一直為人們所寵所愛。郵票信件寄真情、封封家書抵萬金。盡管它郵寄速度慢,等盼時間長,可在那個只有書信聯絡的時代,人們仍不疲于“鴻雁傳書、寄情千里”。八、九十年代我在部隊,由于所在部隊地處戈壁沙漠深處的酒泉衛星發射基地,一封信要走十天半月,有時遇到沙塵暴和雨雪天氣,郵路中斷,一封信要走一個多月。改革開放,科技進步,四十年的發展日新月異,通信聯絡已不再是靠信件往來。進入九十年代以后,一代代通信設備的更新,從最早的BP機、“磚頭手機”到普通手機,再到智能機、微信、E-mail。便捷的通訊手段冷落了郵票信件。一點微信可問候,一開視頻可見面,掃一掃,搖一搖,微信支付發紅包。通訊工具的變遷,見證了改革開放的發展變化。一張張郵品呈現出一段歷史故事,一枚枚郵票記載著一個時代的特色風貌。改革開放四十年,方寸之間看巨變。小小郵品見證了歷史的發展,見證了人民的安居樂業,也見證了祖國的繁榮昌盛。
方寸情,頌黨恩。黨的政策好,人民奔小康。物質的富足為我們裝點生活,讓我們享受生活。通訊的發達給人們帶來極大的便利。購物不受限制,買賣坐在家里。想吃什么、想穿什么,手機一點逛天下。微信支付貨款,快遞送貨門前。從“憑票購買”到“掃碼支付”,新的時代、新的生活,被當代兒女盡握“掌”中?。ㄍ跤婪迹?/p>
責任編輯:劉琦 |
【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