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員干部要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審計機關作為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是政治機關,必須準確把握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對審計工作的新任務和新要求,充分認識提升“政治三力”的重要意義,不斷提升“政治三力”,強化審計擔當,依法履行監督職責,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審計力量。
一、提升政治判斷力,增強審計政治自覺
政治判斷力,是指用政治思維觀察和理解現實問題的能力。要強化政治機關意識,以國家政治安全為大、以人民為重、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本作為審計判斷的根本標尺,善于把握形勢變化,洞察大勢大局,不斷增強審計干部政治自覺性、敏銳性和鑒別力。
自覺提升政治站位謀劃工作。始終堅持黨對審計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牢記審計工作皆有政治,在思考、謀劃和部署審計工作時,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方向為方向、以黨的意志為意志,在思想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終保持審計工作正確的政治方向。充分認識新格局、新階段、新理念對審計工作的任務和要求,自覺把工作放到黨和國家事業大局中來謀劃推進,找準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切入點、著力點和落腳點,做到黨中央指向哪里,審計監督就跟進到哪里。把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審計工作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政治責任,聚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抓牢主責主業,突出監督重點,精準實施審計,更好發揮審計在黨和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重要作用。
自覺運用政治眼光分析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善于從政治上處理和觀察問題,將講政治從外部要求轉化為內在自覺。審計機關要強化政治擔當、政治自覺,把政治導向、政治要求體現到審計工作中去,充分發揮審計工作在保障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監督作用,做好常態化“經濟體檢”。善于運用政治眼光觀察和分析經濟社會問題,在重大問題和關鍵環節上保持頭腦清醒、眼睛明亮,從錯綜復雜的矛盾關系中抓住政治關系、把握政治邏輯,在普遍性、傾向性、苗頭性問題中發現端倪,由表及里、深入分析問題背后體制機制性障礙、制度性缺陷、管理性漏洞,提出有效性建議,不斷提高審計工作的戰略性、系統性、前瞻性,推動加強源頭治理,做到見微知著、防患于未然。
自覺對照政治標準評判問題。堅持將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審計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準確把握審計對象的改革方向、目標、路徑以及相關政策,從改革的視角發現問題、以改革的思路解決問題,做到揭示問題、規范管理、促進改革一體推進,促進源頭治理、標本兼治,更好發揮“治已病、防未病”作用。要堅持依法審計,以查清的事實為依據,以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為準繩,審計什么就評價什么,審計到什么程度就評價到什么程度。認真貫徹落實“三個區分開來”要求,把審慎評判作為審計的價值理念、目標指向和衡量標準,把審計發現新情況、新問題放在改革發展大局下進行審視,以客觀求實的態度研判和對待,正確處理和把握依法依規與改革發展的關系,做好容錯糾錯工作,旗幟鮮明地支持和保護改革創新、干事創業。
二、提升政治領悟力,找準審計發展方向
政治領悟力,就是要學懂弄通悟透黨中央重要精神,領會黨中央決策部署,始終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能力,是政治實踐的重要先導。審計干部要學深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準確領會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一系列重大判斷、重大舉措,做到知其言更知其義,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深層次上領悟其思想精髓。
深刻領悟“兩個大局”。習近平同志強調:領導干部要胸懷兩個大局,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一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我們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站在黨和國家戰略全局、政治大局,緊扣湖北經濟發展的基調主線和總體要求,突出審計監督著力點,圍繞長江經濟帶、中部崛起、“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布局等重大發展戰略和中央一攬子支持政策等謀劃審計,緊盯具有標志性的重大戰略和富有前瞻性、全局性、基礎性、針對性的重大舉措實施審計,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有效落實,助力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和國內大循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有力保證。
深刻領悟“國之大者”?!皣笳摺?,是事關全局、事關根本、事關長治久安,決定黨和國家事業興衰成敗的大事,具有全局性、方向性、戰略性意義。必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心懷“國之大者”、融入“國之大者”,提高政治站位、看清形勢方向、把準時代潮流、把握政治大局,深刻領會什么是黨和國家最重要的利益,準確把握新時代的新特點、新使命、新部署、新要求,把準黨中央在關心什么、強調什么,什么是黨和國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堅定維護的,吃透決策指示意圖,辯證認識和把握發展大勢,深刻把握審計在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積極作用,優化審計工作理念,依法履行審計監督職責,做好常態化“經濟體檢”,維護國家財政經濟秩序、促進廉政建設、保障國民經濟健康發展。
深刻領悟新發展機遇。當前,我國正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全球治理和國際秩序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我國發展仍然具有獨特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發展優勢和機遇優勢,新時期審計工作具有建設性、宏觀性和政策性特征,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重要作用。要深刻認識新階段的新特征新要求新矛盾新挑戰,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長江經濟帶發展和產業變革等重大戰略機遇,把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貫穿各項審計業務中,拓展審計范圍,消除監督盲區,著力揭示國家經濟活動中的典型問題、風險隱患、違法違紀問題線索,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助力湖北高質量發展。要創造性開展審計工作,加快轉變傳統審計方法,進一步挖掘科技力量、社會資源,提升審計監督效能,促進審計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三、提升政治執行力,發揮審計治理效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講政治是具體的,要體現在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的行動上。政治執行力,檢驗的就是對黨絕對的忠誠,考驗的就是不折不扣的貫徹力,必須做到知責于心、擔責于身、履責而行,以高效的政治執行力推動審計監督效能實現新提升。
助力推動“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之年。要緊扣“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聚焦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找準湖北審計事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圍繞“六穩六?!?、優化營商環境、財政資金績效等開展審計,把各項工作要求和重點任務轉化為具體措施和行動,促進重大政策措施落實地見效、財政資金提質增效等,推動“政策紅利”向“制度紅利”轉變。
助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為緩解經濟下行壓力,國家和政府出臺一系列刺激經濟復蘇的政策措施,同時也增加金融的風險。要突出審計常態化“經濟體檢”功能,加強對各級政府性債務、財政收入真實性、金融運行情況、縣市區中小投融資平臺等審計監督,發揮好國家審計獨立性、專業性、綜合性的優勢,增強審計揭示風險問題的時效性和精準度,準確識別金融、資源、投資、企業、外資等方面的風險隱患,促進處置風險、化解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經濟、金融風險的底線,更好促進規范經營、防范風險、服務實體。
助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要堅持人民為中心,緊盯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教育、衛生、養老、就業、住房、社會保障等民生資金以及疫后重振補短板工程等民生項目,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加強污染防治、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審計工作,推動民生政策落地見效、民生項目高效建設、民生資金安全使用運行,推動惠民利民富民政策落地見效受益,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體系,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助力促進權力規范運行。堅持黨政同責、同責同審,加強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力度,深化審計結果運用,繼續推動將經濟責任審計結果及整改情況作為領導干部述職考核的重要依據,促進樹立正確政績觀,推動領導干部秉公用權,依法行政,促進構建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長效機制。聚焦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資產聚集的領域、環節、崗位和“關鍵少數”,加大對法律法規貫徹執行監督檢查力度,深入揭示和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等行為,促進審計對象嚴格依照法定權限、程序行使公共權力。
助力體制機制完善。聚焦推動高質量發展、領導決策、政策措施落實、熱點難點問題等加大綜合分析力度,著力破解政策措施“堵”在途中、政策效應“等”在路上的問題,力爭更多的審計成果進入領導決策視野;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整改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大對領導批示整改落實情況的跟蹤督辦力度,壓實被審計單位整改主體責任,扎實做好審計“后半篇文章”;進一步加大加強與紀檢監察、組織人事、巡視巡察等其他監督的貫通協作,強化審計發現問題整改合力,提升審計整改實效,助力體制機制完善,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貢獻審計力量。(周德剛)
責任編輯:趙方 |
【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