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就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了重大部署。審計機關作為黨的工作部門和宏觀管理部門,在推動政策落實、促進制度完善、服務國家治理中肩負著重要職責。從投資審計的角度看,如何更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把準職責定位,聚焦政策落實,切實推動穩投資、補短板、促發展,是當前面臨的重要任務。在此,結合工作實際,筆者從如何突出“四有”的角度談談對深化投資審計的體會。
一、著眼宏觀管理更好做到“有總體”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加強水利、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電網等基礎設施網絡建設。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和中央近期發布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對深化“放管服”改革、發揮國家規劃戰略導向作用、推動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等作出了進一步部署。隨著國家審計深入改革發展,審計職能由微觀監督拓展到宏觀管理,由查錯糾弊拓展到推動政策落實,投資審計應當提高站位,樹立宏觀管理思維,超越關注單個項目建設運行和具體資金使用管理情況的局限,做到通過項目看行業,透過資金看政策。即要通過審查項目,綜合分析交通、水利等行業在規劃布局、“放管服”改革、建設管理、運行管護等方面的總體情況,揭示全局性、區域性、體制性問題,促進相關行業高質量發展;通過審查資金,深入揭示投融資體制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減稅降費、清理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賬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推動穩投資等政策落實與完善。實現從具體審查到總體把握的提升,必須強化大數據思維,多渠道、多維度、多層次采集相關行業總體規劃、項目布局、招標投標、審批建設、資金運行、工程質量、土地環保等數據,深入挖掘并關聯分析,從宏觀上把握投資領域改革發展的突出問題,推動穩住投資態勢,優化投資結構,提升投資績效。
二、聚焦經濟體檢更好做到“有分析”
審計就像體檢,不僅是為了查病,更是為了治已病、防未病。筆者體會,要實現治已病、防未病,首先要做好體檢,找準“病灶”,查準病因。從近年來的審計情況看,一些公共工程建設進展緩慢,有的領域吸引社會資本難度較大,不同行業、不同項目建設資金不足與閑置并存,工程建設領域招標投標不規范、拖欠工程款、環保措施落實不到位等仍較突出,一些工程建成后長期閑置、運行績效不佳。審計中,對于這些問題不能見子打子、浮于表面,而要從制度政策、體制機制、規劃統籌和建設管理等方面深入分析,找準癥結,切實推動改革發展。如,對于工程建設進度緩慢的問題,可從打通“放管服”改革“最后一公里”、審批程序簡化與強化監管、優化服務落實以及跨部門、跨區域建設管理協調機制等方面深入分析原因;對于吸引社會資本緩慢、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可從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創新社會資本引入方式、清理行業準入壁壘、加強資金統籌安排等維度剖析癥結;對于一些工程建成后長期閑置、運行績效不佳的問題,可從工程布局規劃與相關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協調銜接、運行管護機制建立健全等角度挖掘根源。
三、聚焦突出問題更好做到“有典型”
投資審計鏈條長、環節多,涉及規劃布局、前期審批、招標投標、財政資金安排、社會資本引入、價款結算、資金撥付、建設實施、質量控制、運行維護、土地使用、環境保護等,問題領域廣、種類多。在當前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宏觀環境下,要把準政府審計的職責定位,堅持新發展理念,落實“三個區分開來”,聚焦改革難點、發展重點、民生熱點、管理焦點精準發力、深度發力,揭示重大問題、典型問題,以點帶面促進整改規范,保障政策落實,推動改革深化,防止揭示問題一盤散沙、服務宏觀無從聚力。如對于一些重大公共工程受生態環保與基本農田保護紅線限制無法開工的問題,要在弄清基本事實的基礎上,結合有關改革精神,從統籌劃定各類紅線、加強項目前期研究論證的角度深入揭示問題,推動統籌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
四、著力推動改革更好做到“有建議”
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審計要在深入揭示問題的基礎上,準確把握中央政策精神,著眼深化相關領域改革,提出更高層次、更有針對性、更加行之有效的審計建議,更好發揮審計監督的建設性作用。如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要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可及性,要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國家多年來加大投入,推動農村交通、飲水、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但一些領域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城鄉差距依然較大,一些地區農村公路、飲水工程等運行養護不到位,人民群眾出行難、飲水難等問題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審計可在揭示農村基本民生項目問題的基礎上,從標準規范、經費保障等方面提出深化改革的對策建議,推動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曾穩祥 王蓉)
責任編輯:趙方 |
【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