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好適應新時代審計工作要求,審計機關需不斷積極推進研究型審計工作,扎實推動審計高質量發展,為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審計力量。加強對審計對象的研究是搞好研究型審計的基礎和前提,需要在審計實踐中不斷加以完善和提高,通過加大對審計對象的研究力度,全面提升審計工作的效率以及研究型審計的深度和層次,更好發揮審計監督效能和作用。
一、完善審計對象資料庫建設及運用是搞好審計對象研究的堅實基礎
在高質量推進審計全覆蓋的背景下,審計機關面臨既要注重審計質量,又要提高效率的現實情況,完整全面、實時更新的審計對象資料庫,不僅有利于審計項目的科學制訂,也能極大提升審計工作的效率和水平,要逐步建立完善分級、分地區、分行業基礎上統一高效、相互融合貫通的審計對象政策法規庫、基本信息庫、審計成果庫以及審計技術方法和經典模型庫,這是推進研究型審計工作和實現審計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一是建立完善政策法規庫。中央重大政策貫徹落實情況是審計工作的重中之重,各項法律法規是審計定性的直接依據。審計機關要分地區、分行業、分部門及時全面收集梳理各項政策法規,研究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對審計對象及所在領域的決策部署,研究“十四五”規劃對相關區域、相關領域以及相關行業的戰略安排以及各項改革措施,掌握審計領域涉及的法律法規及其最新變化情況。同時要結合審計項目實施以及日常積累機制及時更新完善政策法規庫,為開展研究型審計打下堅實基礎。
二是建立完善審計對象基本信息庫。審計機關要根據審計機關職責分工完善審計對象基本信息庫,內容應包括:組織架構、治理結構、業務流程、財政財務數據、生產經營數據、重大投資項目、重大決策事項、重點業務范圍、重點工作任務、內部規章制度、年度工作報告、重點目標責任書等主要信息,同時要結合實際,體現區域特色和審計對象的特點,合理增減信息庫內容。審計機關要緊密結合政策法規庫、審計成果庫等其他子信息庫,結合具體審計對象的特點,深入研究其歷史沿革、發展現狀和趨勢、改革方向、主要問題和短板以及重點風險隱患等事項。同時研究中要注重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系,如針對某一區域,要全面研究該區域的發展特點和定位以及主要短板及風險,將該區域內財政、金融、資源環保等各領域審計對象基本信息庫融合貫通起來,開展系統分析;針對某一行業或領域,要把該行業或領域不同審計對象的基本信息庫貫通起來,加強對比分析力度,以此不斷增強審計對象基本信息庫的系統性以及研究的整體性。
三是建立完善審計對象審計成果庫。審計機關要廣泛收集審計對象以往的審計成果、社會審計以及內部審計的審計結論、其他監督機構的監督成果以及相關問題事項的整改情況,按區域、行業領域、具體被審計單位、審計事項、問題類型分類梳理匯總,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被審計單位審計成果庫,為審計實施主體開展研究型審計提供全面而又連續的參考。在此基礎上,要依托具體審計項目的實施,結合深入的多維度研究分析,突出被審計單位特點和審計重點,對審計對象精準畫像,運用多種技術手段和審計方法開展研究分析,既要及時全面揭示典型問題,又要注重橫向和縱向對比分析,深入研究產生問題的具體原因和背景、變化規律及發展趨勢,著力發現普遍性以及傾向性問題,提出針對性和操作性強的政策建議及整改措施,實現揭示問題、規范管理、促進改革的有機統一,全面提升審計成果的質量和層次。
四是建立完善審計技術方法及經典模型庫。要牢固樹立“科技強審”意識,積極總結提煉成熟通用可行的審計技術方法以及計算機審計經典模型。在高質量推進審計全覆蓋的背景下,不僅能有效提高審計效率,提升審計成果的質量,也有利于揭示問題做到點面結合,拓展問題的廣度,便于研究成果的提煉。同時,通過對審計技術方法及經典模型庫深入學習研究,也能有效解決部分審計人員業務能力不足和專業素質欠缺的問題,提高審計人員研究型審計能力。
二、建立完善被審計對象資料信息共享交流機制是搞好審計對象研究的重要保障
在審計實踐中,部分被審計對象的審計實施主體經常更換或重疊,單個實施主體對被審計單位的研究缺乏連續性和全面性;不同審計實施單位橫向之間以及審計機關上下級縱向之間對審計對象信息資料的交流缺乏常態化,尚未完全建立健全有效的共享交流機制;審計機關與外部其他監督機構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智庫的溝通交流尚存在短板。上述情況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研究型審計開展的深度和廣度。因此,審計機關要建立完善被審計對象資料信息共享交流機制。
一是不斷完善審計機關內部的共享交流機制。逐步建立完善統一高效、分級負責的信息共享機制,以審計對象為紐帶,統一整合管理不同審計實施主體收集的各類信息,做到對具體審計對象長期而又系統的信息收集。在此基礎上,結合審計實際,建立完善科學規范的共享平臺,依托相應的授權機制,實現不同審計實施主體對同一審計對象信息的有效共享,使其及時全面掌握審計對象的相關情況,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二是不斷完善與外部監督單位的共享交流機制。審計對象除審計監督外,還有紀檢監察、環保督察、國土督察、銀保證監等外部監督機構。審計監督與上述外部監督對象重合、內容交叉,要在依法依規的前提下,積極開展合作,互相學習借鑒,共享監督成果,形成監督合力。
三是不斷完善與審計對象主管部門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智庫的合作交流機制。部分審計對象的業務領域專業性強,審計人員受專業知識結構以及工作經歷等因素影響,審計研究往往浮在表面,揭示問題不深入、不專業,難以形成高質量的審計成果。要緊密結合審計對象的特點和審計實踐,積極借助行業專家的力量,充分發揮他們長期深耕所在領域的專業優勢,通過建立定期交流機制、開展審前輔導、及時請教溝通專業問題和前沿理論以及以適當方式參與審計實踐等方式,積極學習借鑒專家學者深厚的理論知識以及豐富的實踐經驗,及時掌握主管部門和專家學者的前沿研究情況和最新行業動態,全面提升審計人員的專業能力及研究水平。
三、不斷加強研究型審計隊伍建設是搞好審計對象研究的重中之重
目前,相較于眾多的審計對象和寬廣的審計領域,作為研究型審計的具體實施主體,部分審計人員審計思維固化、專業知識結構相對狹窄、知識儲備不足,尤其對于審計對象專業性較強的業務了解浮于表面,一知半解;部分年輕審計人員的審計業務經驗及能力還存在短板,信息化審計意識及技能尚有欠缺;相關專業審計隊伍流動性大,缺乏一定的穩定性。研究型審計隊伍建設亟待進一步加強。
一是進一步轉變審計思維,牢固樹立研究型審計理念。審計人員要具備宏觀思維,提高站位,深入研究審計對象存在重點問題的具體表現、突出特點、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深入探究問題產生的具體原因和背景,善于分析背后存在的體制性障礙、機制性缺陷、制度性漏洞,著力推動源頭治理。要具備創新思維,結合審計對象的不同特點和審計重點內容,積極創新審計組織方式及審計技術方法手段,推動對審計對象日常跟蹤分析與現場審計實施、結構化數據與非結構化數據分析相結合,提升審計效率和質量;要具備系統思維,不簡單就事論事,要在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運行的大背景下和改革發展的大視角下審視問題,注重縱向和橫向比較分析,用全面的、聯系的、發展的觀點開展對審計對象的研究,在此基礎上,確保審計成果實事求是、客觀準確,經得起歷史檢驗。
二是全面提升審計人員的專業業務能力。學習是研究的基礎,要將貫穿審計具體實踐中的學習研究與日常學習積累相結合,日常注重積累、審前注重培訓、審中注重分析研究、審后加強回顧總結。要通過建立研究型審計論壇、案例研討會、項目總結會等多種形式的交流平臺,營造濃郁的研究氛圍,以“講”促研,實現研究成果和方法共享。要立足審計工作實踐,大力推行審計實務導師制,將日常指導和審計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教審計思路、教總結提煉、教溝通協調、教回顧反思,努力提升年輕同志“能查、能說、能寫”三種能力;要適當保持審計對象審計實施主體以及專業審計隊伍的穩定性,確保對審計對象研究的連續性和系統性。
三是積極探索審計機構與審計對象之間的雙向交流溝通機制。一方面要請進來,邀請審計對象核心部門及重要業務環節的專家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講解涉及本行業、本單位的最新政策和改革措施及其出臺背景、發展趨勢、具體業務流程、工作中面臨的主要難點痛點等,便于審計人員及時全面掌握審計對象的相關信息,做到對審計對象心中有數。另一方面要走出去,審計機關要積極探索派出審計人員前往審計對象單位核心部門及崗位交流的機制,使審計人員貼近實務,全面深入了解審計對象的政策制度規章、業務流程、關鍵環節以及主要風險點等事項,以切實有效提升專業能力,提升審計研究的深度和準度。(中央黨校中央和國家機關分校2021年秋季學期處級干部進修班 黃曉勇)
責任編輯:趙方 |
【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