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和《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2019年1月至3月,審計署組織對13個?。ㄗ灾螀^,以下統稱?。┼l村振興相關政策措施落實和資金分配管理使用情況進行了審計,重點抽查了52個縣(市、區,以下統稱縣),并對黑土地保護、秸稈綜合利用、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等重點事項在相關試點地區的落實情況開展了專項調查?,F將審計情況公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和取得的主要成效
本次重點審計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業綠色發展、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4個方面2017年至2018年任務目標完成情況和資金分配管理使用情況,根據需要追溯以前年度或延伸調查相關單位。2017年和2018年,52個縣上述4個方面共安排財政資金300.84億元,審計抽查106.38億元(占35.36%),涉及581個鄉鎮、1954個行政村、893個單位和1712個項目,走訪調查了5093戶農戶和831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從審計情況看,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扎實有序推動鄉村振興各項具體任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取得良好開局。
(一)強化鄉村振興組織領導和規劃引領。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著力強化鄉村振興組織領導和規劃引領。一些地方成立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做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的有機銜接,統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一些地方結合本地實際編制出臺了鄉村振興地方規劃、實施意見或行動方案;相關主管部門制定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明確目標定位、實施路徑和任務舉措,構建了較為系統的鄉村振興政策體系。
(二)扎實推進農業現代化。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圍繞農業綠色發展,加大面源污染治理力度,積極開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提質行動,加強秸稈、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等綜合回收利用工作,逐步提升和保護耕地地力。各地區圍繞產業興旺,促進農業優勢特色產業轉型升級,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加快構建家庭經營、產業化經營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相結合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產業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全面開展農村生態宜居建設。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全面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行動,推進“廁所革命”,開展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農村環境持續改善,農民生活質量和生活方式發生較大改變。部分地區結合實際,開展了鄉村規劃設計,不斷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力度,村容村貌實現了美化、亮化、硬化、凈化。
審計也發現,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起步階段,一些地區和部門還存在規劃方案編制和制度建設滯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業綠色發展等方面政策措施落實不到位、目標任務未完成,以及涉農專項資金滯留閑置、違規使用等問題。
二、審計發現的主要問題
(一)規劃方案編制和制度建設方面。一是14個縣存在鄉村振興地方規劃或相關工作方案編制滯后、內容不全面、目標不科學等問題,有的規劃或方案引領指導性不強,甚至無法實施。抽查發現有個別地方在編制農村廁所改造等相關規劃或方案時層層加碼,制定的目標比全省時間提前2年,但實際當年僅完成任務量的一半多。二是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農膜管理2項部門規章未及時出臺,肥料登記管理制度、沼渣沼液還田利用標準2項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配套政策措施未按要求及時修訂,導致相關工作因缺少統一明確的規定仍停留在試點探索階段,未能全面鋪開。
(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方面。一是一些地方因工作推進不力、多頭管理等,相關工作進展緩慢,抽查17個縣實際完成農村廁所改造14.5萬戶,有46%的改造任務未完成;9個縣實際完成污水處理項目79個,有90%以上的建設任務未完成;6個縣2318個垃圾堆放點尚未完成整治。二是26個縣的農村廁所改造和污水垃圾處理設施未合理考慮地理、氣候、選址、農民接受程度等因素,建成后因缺水、冰凍、處理成本高、使用不方便等造成閑置浪費。14個縣的農村廁所、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建成后因管護不到位等無法有效使用,部分長期閑置未發揮效益。三是17個縣建設的農村廁所和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因管網等設施不配套、工程質量差等,使廁所糞污、生活污水、垃圾滲瀝液等未經處理直接排入附近河道或滲入地下。
(三)農業綠色發展方面。一是2018年開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的150個試點縣中,有86個縣未完成規定的實施面積,有140個縣未實現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提高0.1個百分點以上的目標任務。二是抽查的23個東北黑土地保護試點縣中,有14個縣未按時完成秸稈還田、深松整地、糧豆輪作、增施有機肥等提升黑土耕地質量的具體任務。三是2018年開展地膜治理的100個示范縣中,有38個縣廢舊農膜回收率未達到80%以上的約束性指標。抽查發現7個縣由于缺乏有效的推廣措施和監管手段,仍在使用厚度不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的超薄農膜。抽查發現38個縣由于財政投入引導不足等,農藥包裝廢棄物平均回收處理率僅為11%。四是2017年至2018年,有14個縣仍存在秸稈焚燒火點,有12個縣未完成秸稈綜合利用目標任務。抽查的21個縣社會化收儲組織實際收集秸稈量僅占這些縣全部可收集利用量的26%,加工利用能力較弱。抽查131家秸稈綜合利用企業,有43家沒有建立秸稈綜合利用臺賬或臺賬管理不夠完整規范,部分企業虛報秸稈實際利用量。
(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方面。一是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未發揮合作帶動作用。一些地方片面追求數量指標,以行政指令推動農戶短期內集中設立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由于專業方向不明確、缺少農戶合作基礎,實際難以有效開展經營。截至2018年底,抽查發現有431個合作社成立后一直未運營。二是一些地方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貸扶持措施落實不到位。抽查發現,有18個縣內的金融機構從未向當地合作社發放過貸款,15個縣已獲得貸款的部分合作社未享受到貸款利率、貼息、擔保等扶持政策,有的金融機構對合作社的貸款授信門檻高、程序復雜。三是部分合作社運營不規范。一些地方把合作社作為承接產業扶貧資金和項目的主體,部分合作社實際不具備經營能力,直接將財政補貼、金融貸款、幫扶單位投入等作為分紅資金發給貧困戶,未發揮合作社組織帶動貧困戶穩定增收脫貧的作用。個別基層干部還通過入股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利用職權違規獲取財政資金。
(五)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方面。一是一些地方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進展緩慢,應在2018年建設的儲藏窖、冷庫等項目,截至2019年1月仍有3726個未開工。因項目前期論證不充分、建設用地審批不到位等,2015年至2017年建設的初加工項目仍有2092個因沒有驗收尚未投入使用。二是一些地方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建設的益農信息社發揮作用不佳,有2個省未完成益農信息社建設目標任務,抽查5個縣有135個已建成的益農信息社因運營管理不規范、服務內容缺乏針對性、農民使用意愿不強等,相關設施閑置。
(六)相關涉農專項資金管理使用方面。一是3個省和41個縣的359個涉農項目因涉農專項資金統籌整合不到位、資金下達晚或項目推進緩慢等,造成32.73億元滯撥或結存在地方財政、農業等主管部門或鄉鎮,其中4.94億元閑置1年以上,最長的閑置超過4年。二是22個縣的47個單位擠占涉農專項資金11.9億元,違規用于彌補單位經費等。三是106個單位及個人騙取套取或違規獲取涉農專項資金6566.78萬元。四是資金績效考核開展不到位。一方面部分政策和項目缺少績效評價辦法,另一方面目前以自評為主的考核方式無法全面客觀反映任務目標完成情況。有10個縣為應付考核,在績效自評中虛報、瞞報耕地輪作休耕、秸稈綜合利用、農村廁所改造等任務完成量。
此外,審計還發現28個縣的538個涉農項目存在違反政府采購和招投標管理規定、轉包分包等違反建設程序或核算管理不規范問題。
三、審計處理和整改情況
對以上審計查出的問題,審計署和地方審計機關已依法出具審計報告,提出處理意見,并要求有關地方政府在整改期限截止后依法向社會公告整改結果。審計發現的違紀違法問題線索依法移送紀檢監察機關等調查處理。審計指出問題后,有關部門和地方積極整改,目前已追回或盤活涉農資金4486.62萬元,加快撥付滯留資金4804.65萬元,追責問責7人。審計署將繼續跟蹤后續整改情況,進一步督促審計發現問題整改到位。
附件:1.52個重點審計縣(市、區)名單
2.涉農專項資金滯留閑置和違法違規問題情況表
正文doc下載:2019年第6號公告:鄉村振興相關政策和資金審計結果.doc
正文pdf下載:2019年第6號公告:鄉村振興相關政策和資金審計結果.pdf
【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