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9日在四川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上
四川省審計廳廳長陶志偉
四川省人大常委會:
按照有關法律規定和省人大常委會安排,受省政府委托,現就2019年度省級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情況報告如下,請審查。
根據省委、省政府部署和審計法律法規,審計廳組織對2019年度省級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進行了審計。自去年7月向省人大常委會報告工作以來,全省審計機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導,聚焦新時代治蜀興川中心任務,積極探索常態化“經濟體檢”,依法履行審計監督職責。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省委、省政府迅速作出一系列決策部署,全省各地各部門和社會各界緊急動員,調集各類資金物資抓好疫情防控。審計機關第一時間組織開展疫情防控資金和捐贈款物專項審計,同時加強與職能部門內部審計機構的協調聯動,與疫情防控同步建立及時精準的審計監督機制,促進資金分配公開透明、物資管理安全規范。全省先后組織205個審計組、1100多名審計人員,開展“大數據”審計與現場核實相結合的跟蹤審計,揭示了部分單位在疫情防控前期存在的資金物資使用績效不高、專項資金使用不規范、信息公開不夠透明等問題,提出審計建議并被采納495條,促進修訂完善制度136個,促進加快分配或使用資金9357余萬元、物資165.65萬件,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作出了審計貢獻。
一年來,全省共審計和調查單位6188個,查出違紀違規問題金額121億元,促進財政增收節支117億元、挽回和避免損失50億元,核減投資60億元;提交審計報告等6400篇,推動建章立制532項。審計結果表明,2019年,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全省各地各部門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及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省委十一屆三次、四次、五次、六次全會部署,認真執行省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批準的預算,大力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不斷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持續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首次邁上1萬億元臺階,全年新增減稅降費約800億元,籌集資金近1000億元扎實辦好民生實事,專項扶貧資金增長19%,投入569億元支持生態文明建設,對市縣轉移支付增長7.3%,增強困難地區財政保障能力,兜實縣級“三?!钡拙€??偟目?,省級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情況總體較好,財政運行總體平穩,重點領域保障有力,區域發展更加協調,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較好完成,為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一、省級預算管理審計情況
重點審計了財政廳組織省級預算執行和編制省級決算草案及省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組織分配財政資金情況。省級決算草案反映,2019年,省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89.08億元、支出1573.28億元,結轉154.29億元,預算穩定調節基金余額284.65億元;省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70.61億元、支出48.51億元;省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12.97億元、支出5.95億元;省級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3131.24億元、支出3045.15億元。審計結果表明,財政廳等部門強化統籌和績效管理、克服財政收支矛盾,有力支持了民生改善、重點建設和產業發展。發現的主要問題:
(一)省級決算草案部分事項不夠準確。一是由于工作銜接不到位,少反映財政對省屬國有企業的股權投資71.51億元、多反映財政對政府投資基金出資7966.52萬元;二是使用清收的8660.85萬元存量資金未按規定沖銷原支出科目;三是對未落實到具體項目和單位的20.18億元結轉結余未作編報說明。
(二)財政支出效率還不夠高。一是省對下轉移支付有14.33%未按規定時間下達,涉及中央轉移支付398.99億元、省級轉移支付244.52億元,其中36.09億元在2019年11月后下達。二是抽查中央和省財政資金補助項目發現,有103個項目至年底未開工或已停建,補助資金29.42億元未發揮效益。三是抽查發現,上級補助資金11.06億元結存在市縣至年底未使用,其中5.04億元閑置超過1年。
(三)預算績效管理不夠精細。一是對5.59億元部門預算指標結轉未按要求清理收回。二是抽查100萬元以上省級預算項目發現,有501個項目未設定績效目標、1173個項目的績效指標不完整或未細化量化;42項專項轉移支付的績效目標未與預算同步下達或未細化至市縣。三是對當年執行進度低于50%的404個項目未進行過程績效監控,未及時提出預算調整建議。
(四)專項資金分配管理還不夠規范。16項資金管理辦法已過期,另有16項資金管理辦法未明確實施期限、分配因素或標準等;8項資金分配未充分對接目標任務、投資規模、評審結果等,涉及21.25億元。
二、省級部門預算執行審計情況
繼續對省級一級預算單位實行審計全覆蓋,組織105家單位開展自查,并就重點事項延伸審計了部分二、三級預算單位。結果表明,2019年,各部門加強預算執行,預算管理情況總體較好,財政撥款預算執行率89.3%,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但一些部門遵守財經制度還不夠嚴格,預算執行質效有待提高。
(一)落實過“緊日子”要求需持續加力。一是一般性支出壓減范圍不明確、不同預算單位間壓減比例差異較大。二是46家單位的“三公”經費年初預算未按照財政廳編報要求做到同比“只減不增”。三是33家單位的結余和沉淀資金2.52億元、11家單位利息和資產出租等收入2795.93萬元未上繳財政。四是139家單位上年結轉結余29.41億元未編入部門年初預算;50家單位的63個項目在上年結轉3.17億元情況下,當年繼續新增預算19.77億元,年底結轉增至4.64億元;183家事業單位未優先使用自有資金,當年使用財政撥款110.02億元,而自有資金結轉結余從2019年初53.39億元,到年底增至75.55億元。
(二)預決算編報和績效管理不夠規范。12個部門預算6.75億元未細化到具體單位和項目;157家單位對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界限把握不嚴,將基本支出9.69億元作為項目編報。374家單位1079個項目、預算59.38億元執行率低于50%,其中308個項目、預算13.07億元全年未執行;115家單位支出進度不均衡,全年支出的50%以上共計25.27億元集中在11月和12月實現。115家單位、502個政府采購項目未及時進入采購程序或簽訂采購合同等。
(三)資產管理等仍存在薄弱環節。6家單位的完工基建項目和所購設備未及時轉固定資產,涉及3.26億元;13家單位存在資產賬實不符或賬賬不符、未按規定折舊(攤銷)等問題,涉及8933.98萬元。518家單位應以公務卡強制結算支出9897.97萬元仍使用現金結算。35家單位的69個銀行賬戶未按規定進行撤銷(延期)或未納入財政監管。
三、“三大攻堅戰”相關審計情況
(一)扶貧審計情況。按照中央、省委關于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策部署,自2016年以來,始終堅持把扶貧審計作為首位任務,緊扣“精準、安全、績效”主線,持續組織對全省161個有脫貧任務縣實施多輪全覆蓋審計。結果表明,各地扎實推進精準扶貧工作,截至2019年底,“兩不愁”質量水平明顯提升,“三保障”突出問題總體解決,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審計始終堅持在推動政策精準落地、維護資金安全績效、促進問題長效整改上發力,動態反映了政策措施落實不到位、項目資金管理不規范等問題,嚴肅查處虛報冒領、騙取套取扶貧資金等重大違紀違法行為,建立對賬銷號機制加強督促指導整改,推動整改問題8000余個,促進393億元扶貧資金提高績效、建立完善制度1000余項,促使上千名責任人被追責問責。同時,制定《扶貧工作風險提示清單》,推動各地舉一反三、標本兼治。
今年以來,繼續組織對昭覺等7個未脫貧縣、154個有脫貧攻堅任務縣開展了審計。從審計情況看,各地持續加大工作力度,未脫貧縣如期摘帽勝利在望,已脫貧縣成效鞏固較好,但仍存在后續幫扶措施不夠扎實、資金管理不夠規范等問題,主要是:截至2020年4月底,部分地方的就業幫扶措施有效性不足,4個縣488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家庭未實現至少一人就業的目標;產業扶貧工作有待加強,23個縣1.71億元產業扶持基金閑置,其中271個村使用率不足50%,83個村完全未使用;部分產業項目推進緩慢,23個縣62個項目未按期完成;16個縣未按規定發放392名貧困學生補助45.14萬元;20個縣的52個項目存在多計造價和前期費用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有關部門和地方已落實措施、立行立改。
(二)污染防治審計情況。組織對202個市、縣、鄉開展了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任中)審計和黑臭水體治理等專項審計調查。結果表明,各地推進污染防治“八大戰役”取得明顯成效。主要問題:一是重點生態功能縣差異化績效考核制度機制銜接不夠。由于省對除三州以外的所有市實行相同的目標管理考核指標,對7個轄有重點生態功能縣的市未體現差異化,導致多數市仍對重點生態功能縣分解下達和考核經濟發展目標任務,差異化績效考核評價機制難以落地。二是生態保護區域紅線范圍劃定不夠精準。9個縣有529萬畝重點自然保護地、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等生態保護區域未劃入紅線范圍,3個縣的紅線范圍還有場鎮民居等不具備重要生態價值的區域。三是農村面源污染防治還有薄弱環節。97個縣鄉存在鄉村垃圾臨時堆放點選址不當、中轉站防滲漏設施不規范、轉運車輛不合規等問題,易導致二次污染。22個鄉鎮畜禽養殖污染未得到有效治理。41個鄉鎮未嚴格落實農藥化肥農膜等廢棄物回收制度或處置不規范。四是黑臭水體整治長效機制尚未建立。8個市不同程度地存在統籌協調機制不暢、老舊管網修復及病害整治工作推進緩慢、提升水體自凈能力的措施不足等情況。42個水體整治成效不夠穩定,水質波動較大;2個市的摸排識別不夠精準,有36個“監管平臺”外的水體疑是黑臭。
(三)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隱患審計情況。審計重點關注了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基層財政運轉和地方金融風險防范化解情況,發現的主要問題:一是地方政府債務管理不夠規范。有275.58億元新增債券資金由于項目準備不充分或停止實施等原因而未使用,其中141.82億元閑置超過1年;13個市縣自行調整債券資金4.48億元用途(項目)未履行報批(備案)手續。二是部分基層財政運轉保障能力不夠強。112個市縣未按統一目標計劃清理消化財政暫付款215.75億元,78個市縣還違規新增暫付款195.5億元。因暫付款占用庫款,部分市縣國庫保支付能力不足。三是城市商業銀行風險仍較突出。對5家城市商業銀行進行專項審計調查發現,部分城商行股權管理制度執行乏力,違規接受非良好財務狀況、指標不符合規定的11名法人入股10.06億元,接受股東以非自有資金入股7.6億元,影響股權的穩定性。部分城商行對關聯交易管控薄弱,向股東等關聯方發放的貸款形成損失等風險。部分城商行信用風險相對集中,不良貸款率超過5%的監管紅線。
四、民生資金項目審計情況
(一)公立醫院和醫?;饘徲嬊闆r。組織對11家三級公立醫院和省本級及2個市的醫療保險基金進行了審計,并延伸調查34家醫院。結果表明,相關地方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健全醫療保障體系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共性問題。一是控費政策效果不明顯。限制藥品層層加價的“兩票制”“零加價”政策實施后,所審醫院2017年仍有41.71%的藥品銷售價格未下降。違規多收費用問題還較普遍,延伸發現有20家醫院為規避住院病人醫療費用和住院時間的控制標準,將患者一次住院拆分為多次。二是醫藥服務改革仍待深化。提高三級醫院帶動作用的遠程醫療未有效開展,有4家醫院未與醫聯體單位建立遠程會診平臺,或雖建立但實際開展遠程會診少。全省集中統一的藥械采購平臺缺乏有效監督和懲處機制,延伸發現14家醫院的體外診斷試劑等物資大量線下采購,不利于形成競爭充分、價格合理、規范有序的供應保障體系。三是醫?;鸸芾磉€較薄弱。參保數據缺乏比對分析機制、醫保智能審核系統功能不完善,抽查發現重復參保1.1萬人次、虛增參保14萬人次、擴大范圍報銷費用415.18萬元。
(二)保障性安居工程審計情況。組織對省本級及5個市36個縣2019年度保障性安居工程資金投入和使用績效進行了審計。結果表明,5個市2019年完成棚戶區改造開工任務2.15萬套,基本建成2.92萬套,享受公租房保障家庭達6.38萬戶,在改善住房困難群眾居住條件,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和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審計發現的主要問題是:部分安居工程項目進展緩慢,成都市未完成2019年新建改建租賃住房績效目標,巴中市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中有2.04萬套住房尚處于前期工作階段;截至2019年底,所審地區有37.86億元資金閑置超過1年,占其當年籌集資金的31.57%,比2018年所審地區資金閑置占比(11.57%)高20個百分點;5個縣將安居工程資金2457.26萬元用于非安居工程使用;8個縣1644套住房空置超過一年,3個市縣55套住房被違規轉借轉租或挪作他用。
(三)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審計情況。組織對安岳等30個糧食生產重點縣進行了專項調查。結果表明,糧食安全責任制對增強糧食可持續生產能力等起到重要作用。審計發現的主要問題:一是部分地方落實責任制還不夠有力。25個縣2018年底流轉耕地中有63.19%被用于種植經濟作物和養殖業,30個縣2019年發放水稻補貼時的核實面積僅占糧食安全責任制要求面積的48.86%。二是財政補貼資金撥付使用不及時監管不到位。18個縣5.04億元糧食生產類財政資金撥付不及時;6個縣簡單以水田承包面積發放稻谷補貼8530.66萬元,未考慮實際種植情況;16個縣發放耕地地力補貼資金13.02億元后,未按要求開展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與評價工作,補貼資金發放與地力保護脫鉤。三是糧食生產保障措施落實不到位?!皟蓞^”(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劃定及高標準農田建成后,未按規定開展監管,無法掌握糧食作物種植情況。主要糧食作物保險離應保盡保的目標差距較大,30個縣中,水稻、玉米、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參保率低于30%的縣分別有10個以上。
(四)恢復生豬生產政策措施落實和財政補貼資金審計情況。組織對三臺等30個生豬生產大縣進行了專項審計調查。結果反映,相關地方累計投入財政資金8.54億元,加強“非洲豬瘟”疫情防控,積極推進復產保供。審計發現的主要問題:一是生豬生產恢復較慢。抽查607家規模以上養殖場(戶)發現,生豬4月底存欄和1-4月出欄均同比下降。30個縣在建生豬養殖項目大部分在6月底前無法投產,對完成全年任務的支撐有限。二是財政補貼未能全面落地。由于摸底調查不及時、補助方案未編制或未審批等,截至今年4月底,24個縣仍未將省財政去年底和今年初安排的補助資金發放到新增能繁母豬的養殖戶,涉及新增能繁母豬19.89萬頭、資金5967萬元。生豬生產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落實不到位,2019年至2020年4月,6個縣171家生豬養殖場共購進補貼目錄內的農機4182萬元,均未獲得補貼。三是保險扶持政策執行不夠到位。生豬保險投保覆蓋率低,截至2020年4月底,30個縣簽單投保的能繁母豬僅占存欄總量的34.52%,簽單投保的育肥豬僅占1-4月產量的15.38%。部分保險公司未及時按政策提高生豬保額標準,2019年5月以來,17個縣未提高能繁母豬保額1.64億元,18個縣未提高育肥豬保額3.55億元。
(五)“8·8”九寨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跟蹤審計情況。根據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自2018年以來,審計廳統一組織實施跟蹤審計5次,對217個總規項目和83個責任單位履職盡責情況進行了全覆蓋審計。審計結果表明,相關責任單位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災后恢復重建工作部署,積極解決項目推進中的困難和問題,嚴格計劃管理、嚴密組織實施,為今年“11·8”基本完成災后恢復重建任務打下堅實基礎。審計中,將重建資金籌集管理使用和政策落實貫穿始終,揭示重大違紀違規問題,并結合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特點、基本規律和任務需求,分階段突出基本建設程序、參建單位履職履約、項目驗收投運等審計重點。三年來,共反映問題183個,提出審計建議并被采納20條,促進建立健全規章制度8項,為保障災后恢復重建有序進行發揮了積極作用。
今年上半年跟蹤審計發現的主要問題:一是九寨溝景區項目推進相對滯后。截至2020年4月30日,阿壩州災后恢復重建項目完工率達84.84%,投資完成率為83.45%,總體進度符合預期。但由于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區項目審批級別高、施工限制條件多等原因,九寨溝景區項目推進較慢,完工項目占38%,完成投資占規劃的51%。二是籌資進度與規劃任務還有較大差距。阿壩州尚有20億元籌資任務未完成,其中社會籌資任務8.05億元。三是部分建成項目驗收投用等工作還有缺陷。23個項目未按規定進行消防驗收,6個已建成項目因配套建設不及時等原因無法全面投用,95個項目超過竣工驗收3個月未完成竣工結算或編報竣工決算。
五、政府投資審計情況
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全省審計機關對政府投資項目進行跟蹤審計、專項調查和竣工決算審計發現的主要問題:一是項目投資管控機制仍然不夠健全和有力。2151個工程項目存在施工單位多計工程量、高套定額、重復取費,業主單位審核不嚴導致高估冒算工程造價的問題,涉及金額59.74億元。73個項目的業主單位超撥工程進度款,涉及金額10.75億元。二是建設管理制度執行不嚴格。638個項目存在基建程序不合規、合同簽訂不規范及違反招投標和比選等規定的問題,涉及金額26.44億元。三是業主單位履職盡責不到位。230個項目業主單位未有效履職,導致資金閑置和損失浪費等問題,涉及金額21.39億元。
圍繞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補短板三年行動部署,組織對部分重大項目開展了專項調查或跟蹤審計,發現的主要問題:
(一)內河航道項目推進普遍滯后,后續運營存在虧損風險。對犍為、唐家渡、虎渡溪、張家壩一期等7個在建內河航道擴能工程進行專項審計,發現建設進度均滯后于主管部門下達計劃,其中龍溪口項目開工時間滯后2年,導致中央和省級財政補助資金約21.05億元結存,有效投資不足。龍溪口等4個梯級樞紐建設和岷江下段航道整治的目標是將通航標準由四級提升至三級,但因涉及生態敏感區和長江珍稀魚類保護區,老木孔和東風巖梯級工程未開工建設,航道提能目標難以達成,我省重大技術裝備水路進出川通道仍未能打通,已開工建設項目逾百億元航道建設資金無法發揮效益。7個項目的可研報告預估電價均遠高于實際電價,項目建成后將面臨持續虧損,對企業的后續發展、融資能力等產生不利影響。
(二)城市地下綜合管廊項目尚未形成有效建設運營機制,影響試點工作推進。對成都、自貢、綿陽、南充等4個國家和省級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試點城市進行審計調查發現,各地未嚴格落實“先規劃、后建設”的要求,專項規劃編制不夠精細,后期實施隨意性較大,加之入廊管線單位以市場化的原則協商運行管理、入廊收費等難以兼顧多方利益,尚未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綜合管廊建設運營模式。同時,建設成本普遍較高,資金需求量大,4個市到位的各類財政資金僅占近期(2016至2020年)規劃估算總投資的8.02%,項目投融資機制還需完善。截至2020年3月底,實際建成管廊35.81公里,僅實現省政府下達的2020年底建成280公里以上目標任務的12.79%。
(三)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設管理不夠有力,影響整體效益發揮和后續推進。對都江堰灌區毗河供水一期工程、向家壩灌區北總干渠一期工程建設情況進行跟蹤審計發現,截至2019年9月,由于施工組織不力、要素保障不到位等原因,毗河供水一期項目主體工程已超期8個月未完工,全線81處工點停工,應配套建設的143個放水洞僅開工2個;部分重大工程變更程序倒置,且建設雙方未達成一致意見,截至2019年底實際投資額已達43.14億元,占概算投資的92%,另有15.77億元的造價爭議尚未解決,存在嚴重超概風險。向家壩北總干渠一期工程至2019年9月完成投資額3.11億元,只占年度計劃投資的44%。
六、專項審計(調查)情況
(一)優化營商環境專項審計情況。組織全省審計機關持續跟蹤審計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涉企收費、欠賬清償等政策措施落實情況。審計發現的主要問題:一是優化政務服務環境仍有短板。5個縣222項行政許可事項以及1個州7個行政審批部門未按規定進駐大廳實行集中辦理;2個縣區8項行政審批事項、5項行政審批前置條件應取消未取消;1個市已下放至縣區的56項行政許可事項未被承接;5個縣區在政府投資建設項目或政府采購環節設置限制性、排他性條款,妨礙了各類市場主體平等參與市場競爭。二是涉企收費及保證金中的違規行為尚未完全杜絕。2個縣將應由預算安排解決的技術服務評審費用121萬元轉嫁服務對象或企業承擔,7個縣在收費目錄清單之外違規向企業收取土地交易服務費等210萬元,10個市縣自立名目違規收取各類保證金7102萬元,15個市(州)未及時清退已取消或已逾期保證金3.54億元。三是清理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賬款仍不徹底。抽查1322個單位發現,171個單位漏報、瞞報拖欠賬款15.66億元,25個縣“四大類”優先清償欠款3.98億元兌付緩慢,2個市52筆10萬元以下無分歧賬款未按要求實現“清零”,16個市在國務院部署開展清欠工作以來邊清邊欠并形成新增拖欠賬款4.64億元。
(二)就業創業補助資金和失業保險基金專項審計情況。組織對8個市、36個縣就業創業補助資金和失業保險基金進行了審計,結果表明,我省積極采取措施改善和擴大就業,全省就業形勢保持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審計發現的主要問題:一是困難企業穩崗返還政策承接尚不到位。因市級統籌失業保險基金不敷使用、加之省級主管部門未使用省級失業保險調劑金進行調劑,3個市未落實困難企業穩崗返還補貼政策。二是普惠性穩崗返還補貼政策覆蓋面過窄。抽查符合條件的3.6萬戶企業發現,受宣傳不到位、企業申請意愿不強等影響,已領取補貼企業僅占22.81%,政策紅利未能廣泛惠及符合條件企業。三是對部分重點群體創業扶持不到位。德陽等5個市4751名符合條件的就業困難人員及返鄉農民工等重點群體未享受到一次性創業補貼。四是資金申報審核把關不嚴。8個市違規向財政供養等不符合條件人員發放就業創業補貼和失業保險待遇768.57萬元。
(三)省屬國有企業審計情況。對省國資委和川投集團、川航集團、川報集團等省屬國有企業進行了審計,對10戶有境外資產的省屬國有企業進行了專項調查,發現的主要問題是:國資國企改革還需全面深化,部分改革任務與省政府要求尚有差距,如2018年底省屬二、三級企業還有400多戶未實現股權多元化改革;2016年至2018年四級及以下企業新增194戶、累計371戶,推進扁平化管理不力,企業層級最多的達6級,導致管理鏈條長、監管難度大,下級企業在遵紀守法上有逐級弱化的現象。投資風險防控不夠有效,存在投資決策不謹慎、盡職調查不到位、風險管控較粗放等問題,有的項目已面臨重大損失?!白叱鋈ァ睉鹇赃€需加大實施力度,截至2018年末,10戶省屬國有企業境外實際投資總額僅45.95億元,總額較小;同時,境外投資涉及政治、經濟、法律、資源、市場等風險因素較多,需進一步完善境外投資監督管理制度,確保境外投資安全。
(四)供銷社專項資金審計情況。組織對全省供銷系統2010年至2019年管理使用“新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工程資金”等3項資金進行了審計,發現的主要問題:一是項目審核把關不到位。對虛構申報條件甚至不存在的216個項目安排資金,導致財政資金2.84億元被套取騙取。二是資金分配機制制度不健全。6.22億元資金分配未履行集體決策程序、4.52億元未報分管省領導審批同意。三是資金使用績效不夠高。補助資金0.53億元閑置2年以上;32個項目已停工或中止建設等,16家企業已關閉或停業,48個項目僅完成計劃投資的35.36%。
七、建立健全審計發現問題整改機制的情況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審計整改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認真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轉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各級人大常委會對審計查出突出問題整改情況監督的意見》,著力做好審計監督的“后半篇文章”。
(一)加強組織領導。省委審計委員會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審計發現問題整改工作的意見》,明確“黨委總攬、人大監督、政府督辦、主管部門督導,被審計單位黨委(黨組)負責和審計機關督查”的工作機制。省人大常委會建立了發函問、調研追、現場查、專題聽、會議評整改等措施,加強對整改落實情況的監督。省政府建立了常務會議聽取審計結果及整改情況制度,加大政府層面的推動力度。
(二)創新推進舉措。審計廳把督促審計發現問題整改作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專項整治事項,進一步健全完善了整改督查機制。財政廳制發《關于依法接受審計監督切實抓好審計查出問題整改落實的通知》,對全省各級財政部門做好審計發現問題整改工作提出明確要求。各地各部門把審計整改作為黨委(黨組)的重要工作,層層壓實整改責任。
(三)提升整改實效。各地各部門注重把審計結果和審計整改情況與重大投資項目安排、財政收支預算管理、政策措施制定及堵塞管理和制度漏洞相結合,積極構建審計整改長效機制。去年11月向省人大常委會報告審計整改情況后至今年5月,審計發現問題得到進一步整改,審計反映的121項問題基本完成或已完成整改102項,整改率達85%。對于需要籌集資金歸墊和通過報批核準、加快項目實施等措施整改的事項,有關地方和單位已制定計劃,正在加緊落實,我們將加大督促力度,推動盡快完成整改。
(四)嚴肅追責問責。探索“經濟體檢”與“政治體檢”貫通銜接的方法路徑,加強與紀檢監察、巡視巡察、司法監督等方面的協同配合,增強監督合力。一年來,全省審計機關向各級紀委監委、司法機關和有關部門移送問題線索691件,目前已處理392件,已有1349人受到處分處理,其中:被追究刑事責任8人,給予黨紀政務處分131人,其他處理1210人。
八、審計建議
(一)聚焦“六穩”“六?!碧岣哓斦Y金績效。深化財政體制改革,促進財政資金聚力提質增效。規范交通、科技、教育領域省與市縣共同事權,完善省對下轉移支付分配管理,強化基層財政主體責任和績效意識,形成穩定的事權、支出責任和財力相適應的長效機制。全面落實政府過“緊日子”要求,加大支出結構調整力度,打破預算分配基數依賴和固化格局,嚴控一般性支出,削減無效低效開支,盤活存量優化增量,保障“六穩”“六?!敝攸c支出。
(二)建立健全脫貧攻堅后續監督機制。堅決落實摘帽“四不摘”重要要求,始終做到管理不松懈、監督不松勁,密切跟進“問題清零行動”,重點關注防止返貧機制建立、產業扶貧項目績效、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項目落地推進等情況,持續推動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不斷鞏固深化脫貧攻堅成果。
(三)強化協同聯動推進“雙城”經濟圈建設。針對審計發現的財政資金監管、重大項目推進、改革部署落實中的問題,注重從部門聯動上查找根源、從區域協同上增強合力,進一步完善產業發展共融、基礎設施共建、生態環境共治、公共服務共享、體制機制共優的務實舉措,更好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四)不斷增強政策措施和制度執行力。圍繞“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狠抓執行落地,強化監督約束,確保各項政策措施和財經制度不折不扣得到落實。對現行各項政策措施進行全面梳理,對操作性不強、約束力不夠的,及時研究細化,充分發揮政策措施的導向和推動作用。
本報告反映的主要問題,其具體情況以附件印送各位委員,并依法向社會公告相關審計結果。審計指出問題后,有關地方和部門正在抓緊整改,省政府已責成相關部門加強動態跟蹤、抓好重點督查。審計廳將認真督促落實,年底前向省人大常委會專題報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對審計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委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依法審計,自覺接受省人大的指導和監督,砥礪奮進,擔當作為,更好發揮審計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的重要作用,為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作出更大貢獻!
正文下載:關于四川省2019年度省級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doc
相關鏈接:[解讀]發揮常態化“經濟體檢”作用 努力助推治蜀興川各項工作上新臺階(四川)
【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