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署成都辦進一步解放思想積極推進審計工作創新
近年來,審計署駐成都特派辦進一步解放思想,始終堅持改革創新,在審計管理和審計業務兩個方面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努力開創全辦審計工作的新局面。
該辦不斷推進審計管理創新。一是按照國際質量管理標準和審計署審計質量要求,不斷改進審計質量管理體系,并以此為抓手提高全辦審計工作質量。2010年,以貫徹新審計法實施條例為契機,開展了“審計質量主題年”活動,制訂了“審計項目審理操作流程圖”,在審計組推行質量監督員制度,實行審計質量和公文質量通報制度,著力提高審計工作質量。制訂了國家審計準則實施“導航圖”,確保新國家審計準則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該做法得到了署領導的肯定,審計署法規司還對此做法進行了經驗推廣。
二是積極推進審計項目績效管理,制訂并完善了《審計項目計劃管理與成本控制暫行辦法》,形成了“審前調查有概算、正式進點有預算、審計過程有核算、項目結束有決算、年終考核有評估”的成本控制機制,建立了項目進度與經費使用同步監測的對比分析統計制度,加強了計劃管理。對部分審計項目實行了招標,積極探索審計項目合同制管理、績效預算評估等工作。
三是建立并完善了處室共性目標、綜合部門履職和審計項目“三條主線”的網上考核體系。開展了職業道德標兵、計算機審計能手、信息和宣傳成果能手、優秀主審等評選活動,并將考核結果作為評先嘉獎、晉級晉職、崗位調配、培訓學習的重要依據,有效地激發了職工的積極性。
四是提速機關行政效能。編制《重點工作分解落實方案》,把各項工作任務和目標都一一落實到具體部門、具體責任人,明確完成時間和相關要求。過程中,加強溝通協調、督辦催辦和跟蹤問效,定期通報各處室和個人審計成果、審計信息、審計宣傳、審計質量等情況,保證署黨組、辦黨組和辦領導的決策得到切實的貫徹落實。綜合部門編制了“工作分工表”,堅持AB角崗位制,認真落實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和責任追究制,確保機關運轉不出問題。
五是構筑廉政風險“防火墻”, 以“找”準風險點為基礎,以“防”住風險為關鍵,以“治”理風險為根本,在全辦審計廉政風險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得到了署領導的充分肯定。
該辦還積極探索審計業務創新。一是創新審計理念,在充分發揮審計的建設性作用上下功夫。如在災后恢復重建跟蹤審計中,把促進災后恢復重建的順利進行,保障災后恢復重建不出重大問題作為工作目標,在搞好監督的同時,注重對相關政策和問題的研究,并提出審計建議,積極發揮審計的“免疫系統”功能。
二是創新審計組織方式。如在抗震救災款物審計中,針對4個廳級審計機關2200多人組成聯合審計組的特點,該辦打破常規,成立了由4個廳級審計機關負責人組成的領導小組,同時將審計組分為綜合指導組、督辦核查組、現場審計組、后勤保障組和中央單位審計組等五個大組和若干小組,明確職責分工,加強溝通協調,確保工作順利開展。
三是創新審計內容。如在災后恢復重建跟蹤審計工作中,該辦確定了“以規劃為龍頭,以資金為主線,以重大項目為重點”的工作思路,強調更加注重事中防范、社會責任和政策評估。
四是創新審計資源整合。如在擴大內需審計調查中,該辦采取“條塊結合、分步實施”方式,打破處室界線,以結構調整為核心,采取“錯峰調配”模式動態配置審計資源,解決審計資源瓶頸問題。在財政大格局審計背景下,全辦實行“一盤棋”的審計模式,集中“優勢兵力”打好“集中戰”和“重點戰”。在汶川災后恢復重建跟蹤審計中,充分整合辦內人力資源、有效利用地方審計機關和其他監督管理部門和職能部門的人力資源、并充分借用“外腦”,實現了1+1+1>3的效果。
五是創新審計理論研究。制訂了理論研究規劃和重點審計科研課題管理辦法,鼓勵審計人員結合審計實踐開展審計理論研究,積極開展研究型審計。同時,還通過確立工作目標、制定課題計劃、健全激勵機制等措施力促審計理論研究實現新突破。
六是創新跟蹤審計檔案歸集方式。比如,針對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跟蹤審計存在審計時間跨度長、階段特征明顯、時效性強等特點,該辦分別按“歷次審計情況通報”這個“時間標準”和“每個地區的審計情況”這個“地域標準”進行檔案歸集,全面記錄每個受災地區各個階段的跟蹤審計工作內容、審計查出的問題和被審計單位的整改情況等,完整體現出跟蹤審計工作整個脈絡。(王端述 張華榮)
該辦不斷推進審計管理創新。一是按照國際質量管理標準和審計署審計質量要求,不斷改進審計質量管理體系,并以此為抓手提高全辦審計工作質量。2010年,以貫徹新審計法實施條例為契機,開展了“審計質量主題年”活動,制訂了“審計項目審理操作流程圖”,在審計組推行質量監督員制度,實行審計質量和公文質量通報制度,著力提高審計工作質量。制訂了國家審計準則實施“導航圖”,確保新國家審計準則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該做法得到了署領導的肯定,審計署法規司還對此做法進行了經驗推廣。
二是積極推進審計項目績效管理,制訂并完善了《審計項目計劃管理與成本控制暫行辦法》,形成了“審前調查有概算、正式進點有預算、審計過程有核算、項目結束有決算、年終考核有評估”的成本控制機制,建立了項目進度與經費使用同步監測的對比分析統計制度,加強了計劃管理。對部分審計項目實行了招標,積極探索審計項目合同制管理、績效預算評估等工作。
三是建立并完善了處室共性目標、綜合部門履職和審計項目“三條主線”的網上考核體系。開展了職業道德標兵、計算機審計能手、信息和宣傳成果能手、優秀主審等評選活動,并將考核結果作為評先嘉獎、晉級晉職、崗位調配、培訓學習的重要依據,有效地激發了職工的積極性。
四是提速機關行政效能。編制《重點工作分解落實方案》,把各項工作任務和目標都一一落實到具體部門、具體責任人,明確完成時間和相關要求。過程中,加強溝通協調、督辦催辦和跟蹤問效,定期通報各處室和個人審計成果、審計信息、審計宣傳、審計質量等情況,保證署黨組、辦黨組和辦領導的決策得到切實的貫徹落實。綜合部門編制了“工作分工表”,堅持AB角崗位制,認真落實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和責任追究制,確保機關運轉不出問題。
五是構筑廉政風險“防火墻”, 以“找”準風險點為基礎,以“防”住風險為關鍵,以“治”理風險為根本,在全辦審計廉政風險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得到了署領導的充分肯定。
該辦還積極探索審計業務創新。一是創新審計理念,在充分發揮審計的建設性作用上下功夫。如在災后恢復重建跟蹤審計中,把促進災后恢復重建的順利進行,保障災后恢復重建不出重大問題作為工作目標,在搞好監督的同時,注重對相關政策和問題的研究,并提出審計建議,積極發揮審計的“免疫系統”功能。
二是創新審計組織方式。如在抗震救災款物審計中,針對4個廳級審計機關2200多人組成聯合審計組的特點,該辦打破常規,成立了由4個廳級審計機關負責人組成的領導小組,同時將審計組分為綜合指導組、督辦核查組、現場審計組、后勤保障組和中央單位審計組等五個大組和若干小組,明確職責分工,加強溝通協調,確保工作順利開展。
三是創新審計內容。如在災后恢復重建跟蹤審計工作中,該辦確定了“以規劃為龍頭,以資金為主線,以重大項目為重點”的工作思路,強調更加注重事中防范、社會責任和政策評估。
四是創新審計資源整合。如在擴大內需審計調查中,該辦采取“條塊結合、分步實施”方式,打破處室界線,以結構調整為核心,采取“錯峰調配”模式動態配置審計資源,解決審計資源瓶頸問題。在財政大格局審計背景下,全辦實行“一盤棋”的審計模式,集中“優勢兵力”打好“集中戰”和“重點戰”。在汶川災后恢復重建跟蹤審計中,充分整合辦內人力資源、有效利用地方審計機關和其他監督管理部門和職能部門的人力資源、并充分借用“外腦”,實現了1+1+1>3的效果。
五是創新審計理論研究。制訂了理論研究規劃和重點審計科研課題管理辦法,鼓勵審計人員結合審計實踐開展審計理論研究,積極開展研究型審計。同時,還通過確立工作目標、制定課題計劃、健全激勵機制等措施力促審計理論研究實現新突破。
六是創新跟蹤審計檔案歸集方式。比如,針對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跟蹤審計存在審計時間跨度長、階段特征明顯、時效性強等特點,該辦分別按“歷次審計情況通報”這個“時間標準”和“每個地區的審計情況”這個“地域標準”進行檔案歸集,全面記錄每個受災地區各個階段的跟蹤審計工作內容、審計查出的問題和被審計單位的整改情況等,完整體現出跟蹤審計工作整個脈絡。(王端述 張華榮)
【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