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東南部、武夷山脈南段西麓,坐落著享譽中外的“紅色故都”——瑞金,這里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誕生地,保存著包括中央審計委員會在內的蘇區中央政府機關舊址群,流傳著無數鮮活生動的革命先烈故事。為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慶祝建黨100周年,激勵廣大黨員干部傳承紅色基因,牢記初心使命,切實把審計機關打造成講黨性、講政治、講忠誠的模范機關,4月8日至9日,江西省審計廳組織廳機關160余名黨員干部赴瑞金、信豐,開展“學習紅色審計史 鍛造過硬審計鐵軍”專題培訓活動。
瞻仰先烈舊址遺跡 追尋蘇區精神偉力
在葉坪革命舊址群,紅軍烈士紀念塔前,全體黨員莊重地向烈士獻花籃,并三鞠躬,表達深沉崇高的敬意。在中共二蘇大禮堂舊址內,復原的會場讓人深深感受到革命先烈為中華民族光明未來前赴后繼的拳拳赤子之心,他們定格在共和國的歷史長河中,永不褪色,歷久彌新!
在中央審計委員會舊址,簡陋的平房、艱苦的辦公環境,木桌、板凳、蓑衣、草鞋、煤油燈,孕育了清正廉潔、一心為民的蘇區精神,照亮了中國前進的方向。煤油燈是老一輩革命家工作的“標配”,蘇區中央審計委員會主任、人民審計制度的奠基人——阮嘯仙,在這幢簡樸的平房里經常通宵達旦工作,嘔心瀝血,為蘇區審計立下汗馬功勞,蘇維埃政府被蘇區軍民交口稱贊為“空前廉潔的政府”。在審計委員會舊址前,新一代審計人面對鮮艷的黨旗重溫入黨誓詞,鏗鏘的誓言是信仰的力量,也是接力傳承的堅定承諾。
“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的故事對很多人都不陌生。站在“紅井”井臺上,用竹勺舀起清甜的井水,用心品嘗、真切感受當年蘇區群眾結束祖祖輩輩挑塘水的歷史、喝到第一口井水時激動的心情。小小一口井,貯滿清泉,也貯滿共產黨人一心為民的深厚情意。
追根溯源百年征程 紅歌唱響歷史回聲
為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好百年黨史,此次培訓班請來瑞金市委黨校周邦園教授、劉良教授分別以《中共中央在瑞金——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歷程之一》《中央蘇區審計監督與廉政建設》為全體參訓人員授課。培訓課后,舉行了“傳承紅色基因 追憶審計初心”主題黨日活動。省審計廳、贛州市、瑞金市、大余縣、興國縣審計局的黨員干部用合唱、器樂聯奏、三句半、舞蹈、情景劇等豐富多彩的形式歌唱祖國歌頌黨,穿越艱苦的革命歲月,展望全新的審計征程,展現新時代審計人風貌。這是一場歷史文化的紅色盛宴,也是一次凝心鑄魂的精神洗禮。
致敬審計事業先驅 接力遠航時代征程
信豐縣安西鎮上逕村,是審計先驅阮嘯仙烈士犧牲的地方。作為首任蘇區中央審計委員會主任,阮嘯仙領導審計委員會監督檢查蘇區政府各機關賬目,卓有成效地開展審計工作,保證了蘇區經濟的良性運轉,通過審計實踐為人民審計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9年在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聯合組織的評選活動中,阮嘯仙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阮嘯仙制定的“六不準”審計工作紀律,出臺的第一部《審計條例》,至今仍是審計工作的基本制度基礎。在中華蘇維埃政府的支持下,阮嘯仙組織了肅貪“突擊隊”和清腐“輕騎隊”,嚴肅了蘇區財政紀律,使蘇區各級政府在執行財經制度以及機關作風方面發生了明顯變化,不正之風得到很快遏制。阮嘯仙與當時的全體審計人員被譽為“蘇區經濟衛士”。
青山綠水常留生前浩氣,蒼松翠柏堪慰逝后英靈。審計廳黨員干部向阮嘯仙烈士獻花、默哀,瞻仰阮嘯仙烈士墓,并在墓前誦讀紅色家書——阮嘯仙寫給兒子乃綱的一封信,質樸的語言,真切的情意,字里行間飽含著一個父親對兒子成長的關心和生活的牽掛。
最后,審計干部在道路兩邊開展了“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栽下棵棵樹苗,留下片片新綠,以實際行動植青播綠,美化家園。
傳承是為了更好地銘記,回望是為了更好地出發。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全省審計干部將把學好百年黨史、傳承紅色基因作為凝聚奮進再出發的力量,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為推動江西審計高質量發展作出新貢獻,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曹銳 黃小清 楊濤)
責任編輯:種震宇 |
【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