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江蘇省南通市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正式授予“國家森林城市”榮譽稱號。這個來之不易的榮譽背后,也凝聚了審計人的汗水和智慧,《新華日報》在報道中專門提及地方黨政主要領導資源環境責任審計。
優化環境,制度先行。2014年8月,南通市在全省率先出臺《關于開展地方黨政主要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工作的實施意見(試行)》。市委、市政府還將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工作納入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和考核辦法,審計結果列入干部環保政績考核指標體系和提醒談話范圍,一系列規章制度為實施此項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2018年,該市審計局提請市委市政府重新出臺《關于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審計工作的實施意見》,增加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指標、海岸線保護與利用指標以及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等考核指標,形成5大類29項評價指標,其中“森林覆蓋率”和“自然濕地保護率”兩個重要指標依然列入。
此外,該市審計局注重優化人力資源配置,抽調局財務、工程、計算機審計人員,組成聯合審計組,根據專業特長分配審計事項。同時積極完善“聯合審計”的模式,主動征求環保、國土、水利、農業、海洋漁業、發改委、經信委等資源環境管理職能部門的意見,專題討論修改完善審計方案、審計報告等。2014年至2018年,對海安、如東、崇川等7個縣區12名地方黨政主要領導開展了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審計內容和覆蓋面逐步深入和擴大,并實現常態化;今年組織各縣(市)區審計機關對縣管的8個省級開發園區市管黨政領導干部開展審計,掃除監督盲點;要求各縣級審計機關至少對一個鄉鎮(街道)或職能部門開展此項審計,“三管齊下”實現了全市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工作的全覆蓋。根據審計項目計劃安排,2018年全市完成19個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項目,涉及市管、縣管領導干部26人,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達到常態化、全覆蓋的要求,
該市審計局著力推廣運用新技術新方法,使用信息化方法對大量水環境數據進行分析、注重現場取樣分析;在大數據環境下,收集整合涉及環境保護等領域的業務數據,通過分析判斷,選準專題,找準切入點,發現問題線索;重視“在線監測法”的使用,大膽利用在線監測設備和系統,如空氣監測系統、排污監測系統、Google地圖等,進行必要的在線監測,以取得第一手數據。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查找問題,作出分析評價。
為促進自然資源資產審計發現問題的整改,提升審計成果,該市審計局及時向市委、市政府報送信息,促進問題整改:市委書記要求重視整改工作,市長要求地方黨委、政府針對資源環境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整改措施,各級地方黨委、政府采取多種措施加以整改。同時,該市審計局加強與國土、環保、住建等部門的溝通,及時移送審計發現的問題,通過主管部門處理處罰,督促問題整改;在審計過程中,創新建立了“審計和巡察相關問題交接單”制度,將審計發現的環境違法違紀問題, 以交辦單的形式,及時與南通市委環保專項巡察組實時對接,督促各地區限時整改。(黃山杉 查曉麗 朱文濤)
責任編輯:高天 |
【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