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全省審計工作會議在南京召開。會議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和審計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落實省委十四屆五次全會、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省委審計委員會會議和全國審計工作會議部署要求,總結2023年全省審計工作,分析當前形勢,研究部署2024年全省審計工作任務。
會議肯定了過去一年全省審計工作取得的成效。一是在構建新時代審計監督體系上邁出了新步伐。全省各級審計機關把開展主題教育與推動審計工作結合起來,把學習效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審計發展成果。健全重大事項請示報告制度,推動完善黨領導審計工作的制度機制。不斷加強對市縣審計辦的組織領導和業務指導,推動審計監督與紀檢監察、巡視巡察、人大、財政、統計等監督貫通協同,實現同向發力。堅持審計整改“下半篇文章”與揭示問題“上半篇文章”一體推進,省委審計委員會高位部署審計整改工作,省政府常務會議專題研究具體問題整改,壓緊壓實被審計單位整改主體責任。二是在推動經濟率先整體好轉上作出了新貢獻。全省各級審計機關認真落實“六個聚焦”要求,圍繞“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聚焦推動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促進重點領域改革創新、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助推統籌發展和安全、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監督等方面,全面履行審計職責,切實發揮好常態化“經濟體檢”功能。全年全省共實施2047個審計(調查)項目,促進增收節支和挽回損失219.73億元,推動建立健全規章制度1808項。三是在推進審計監督能力現代化上取得了新成效。全省各級審計機關深入踐行“三立”要求,以黨的建設為統領凝心聚力、以研究型審計為路徑提質增效、以信息化建設為手段轉型升級、以隊伍建設為抓手育人鑄魂,不斷強化自身建設,全力打造經濟監督“特種部隊”,精心守護好“國家審計”金字招牌。
會議強調,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一年,全省審計機關要始終堅守“為國審、為民計”的審計初心,堅守經濟監督這一根本定位,聚焦財政財務收支主責主業這一看家本領,沿著研究型審計這一必由之路,發揮專司經濟監督、沒有自身利益羈絆這一獨特優勢,扎扎實實、踏踏實實做好2024年各項審計工作,在監督保障、規范促進、決策參謀上下功夫,更好發揮審計監督的獨特作用。2024年,要積極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把推動科技創新政策落實融入各相關項目,促進科技成果有效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要積極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開展產業強鏈補鏈延鏈相關政策落實及相關資金績效情況審計,助推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要積極助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省,聚焦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實施審計,助推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積極助力基層治理和民生保障,緊盯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對農產品穩產保供、醫藥采購管理等情況開展審計,努力把審計監督跟進到民生保障的“最后一公里”。要積極助力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更好發揮審計的經濟運行“探頭”作用,及時揭示影響經濟安全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推動完善風險防控機制。要積極助力規范權力運行,進一步深化經濟責任審計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任中)審計,促進領導干部樹立正確政績觀,依法履責、擔當作為,切實維護財經秩序和法治權威。
會議強調,全省各級審計機關要不斷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計事業的規律性認識,把走好“強研究、提質效”的審計之路作為運用規律性認識指導審計實踐的內在要求,作為解決好審計作為與審計地位不夠適應這一突出矛盾的必然選擇,作為實現審計高質量發展目標的現實路徑。自今年起,用三年左右時間在全省審計機關全面實施“強研究、提質效”行動,進一步提升江蘇審計的質量、層次和水平,加快推進新時代江蘇審計工作高質量發展。一是要研究政治政策,提高審計工作站位。把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作為最高政治統領,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審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動黨對審計工作的領導細化實化制度化。把中國式現代化這個最大政治作為審計的價值追求,自覺把服務和保障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審計想問題、干事業、謀發展的立足點,加大對重大項目、重大戰略和重大舉措落實情況的監督力度。把提升政治能力和政策水平作為當務之急,有針對性地加強研究,努力成為所審計領域精耕細作的行家里手。二是要研究主責主業,提高審計工作質量。要練就看家本領,回歸審計本源,加強對財政財務收支相關規定規律的研究,練好賬目查詢、報表分析、業務關聯、內控測試等審計基本功。要打通財務業務,強化全程研究,把研究貫穿于審計工作全鏈條、落實到各環節,把立項、問題、建議當課題研究。要抓好審計整改,實現一體推進,堅決扛起督促檢查整改政治責任,按照“立行立改、分階段整改、持續整改”分類提準整改要求,把牢銷號關口,以嚴格的整改標準夯實被審計單位整改主體責任、壓實主管部門監督管理責任。三是要研究興審強審,提高審計工作效能。堅持“以審計精神立身,以創新規范立業,以自身建設立信”,自覺從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多謀興審之策、深研強審之道,進一步強化黨建引領、強化科技賦能、強化人才支撐、強化“大監督”格局,努力以更高的工作效能保障審計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李麗華 |
【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