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審計委員會辦公室、審計廳探索開展研究型經濟責任審計。梳理總結近年來中央和自治區有關促進經濟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等方面政策,在此基礎上初步確定審計范圍、審計內容和審計思路。緊緊圍繞“政治-政策-項目-資金”主線,赴盟市市委辦、政府辦以及財政、發改等部門開展審前調查,全面詳細了解被審計對象涉及的重大政策、重要任務、工作職能、業務特點、決策流程、資金管理等情況。詳細梳理與審計范圍有關的政策內容,并根據前期歸集整理的重要政策進行補充,形成審計重點關注政策清單,作為實施審計的重要依據和政策參考。充分吸收借鑒近年來審計署和有關地區先進經驗,總結歸納政策審計“政策、項目、資金、任務、監管”等五位一體審計線條和工作思路,在方案中予以明確。
浙江省深化領導干部離任經濟事項交接制度。挖掘利用離任交接的平臺功能,將“抓早、抓小、抓平時”的干部管理理念落到實處。離任交接強化責任劃分和工作延續,離任領導交出清楚明了的部門單位經濟狀況和未了經濟事項,為劃分交接雙方經濟責任界限提供重要依據,便于接任領導迅速掌握全部經濟活動情況,使工作的延續性得以保障,確?!耙蝗谓又蝗胃伞?。聚焦監督關口前移,將審計發現的普遍性、傾向性、苗頭性問題編印成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風險防范清單及案例,作為領導干部履職前重要學習資料,以案為鑒提供履職風險提示和警醒,預防和減少履行經濟責任中碰紅線、觸底線現象的發生。
四川省成都市審計局聚焦《四川省市縣重大經濟事項決策規定(試行)》,結合經濟責任審計項目實現常態化監督。市審計局牽頭制定實施意見,督促、指導各區(市)縣黨委政府結合地區實際制定配套文件。聚焦黨委政府決策范圍,厘清各自決策權責和邊界,共梳理7個方面48項重大經濟事項,明確具體決策程序,并按照相關規定對其中11項重大經濟事項決策程序進行調整。進一步明確重大經濟事項范圍、標準、決策權限和程序,確保重大經濟事項范圍清晰、標準明確、程序規范。結合經濟責任審計項目對部分區(市)縣和228個部門單位開展重大經濟決策事項常態化審計跟蹤監督,揭示“三重一大”決策制度不完善、議事協調機構代替黨委政府集體決策、決策制度執行不到位執行效果不佳以及違規決策導致損失等問題。
安徽省合肥市審計局建立內部管理干部經濟責任審計業務指導對象庫。結合內部審計備案和統計調查,分市直部門、市屬重點企業、市屬四大開發區3個模塊,對內部管理干部經濟責任審計情況進行分類統計,重點關注了解現任領導干部工作崗位、是否為市管干部、任現職時間、任現職經濟責任審計、目前是否納入經濟責任審計計劃等情況。已登記建冊市一級單位55家、下屬單位585家,涉及內部管理干部633人的基本信息和經濟責任審計情況,并指導各內審機構科學擬定年度經濟責任審計計劃和中長期規劃。
湖北省孝感市審計局聯合市委審計委員會辦公室印發《孝感市市管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對象分類和項目計劃管理暫行辦法》。明確由市委審計委員會擬定年度審計對象草案,征求市委組織部、市紀委監委等有關單位意見后,提交市委審計委員會審議決定。根據干部管理監督需要和領導干部的經濟管理權限及其所在單位的工作性質、經濟活動規模等因素,將經責審計對象劃分成A、B、C三類。原則上A類對象,任期3年以上的離任必審,任期5年以上的安排任中審計;B類對象按照審計全覆蓋的原則逐年輪流審計,因審計力量所限不能安排經濟責任審計的,安排部門預算或其他專項審計,5年內做到全覆蓋;C類對象視情況安排經濟責任審計,一般以部門預算或者其他專項審計為主。
策劃編輯:何曉源
責任編輯:趙方 |
【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