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山地震災后重建跟蹤審計公告結果
四川形成“地方為主體”重建新模式
日前,四川發布“4.20”蘆山地震災后恢復重建階段性跟蹤審計公告。公告披露,經過探索實踐,該省提練形成了一套可復制推廣的“地方為主體(黨政主導、災區主體、對口援建、群團支持、社會救助)”的重建新模式。
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四川各級審計機關共派出審計人員1047人次、組成189個審計組,以保障災后恢復重建順利推進為導向,以揭示重建過程中存在的重大隱患和機制不健全問題為重點,對估算總投資410億元的440個(類)災后恢復重建項目進行了跟蹤審計;對估算總投資3億元的211個已完工項目進行了竣工決(結)算審計,共核減多計的投資1607萬元;組織了3次省、市、縣聯動互動的階段性跟蹤審計。
審計重點關注了教育、醫療衛生、交通、產業重建、地質災害治理等行業重建推進情況,涉及項目1379個、資金377億元;此外,還對捐贈資金、農房重建補助資金等專項資金進行專項調查,對審計發現問題建立整改臺賬,并對整改情況先后組織了2次專項檢查,督促整改落實。審計督促建立健全規章制度47項。
審計顯示,災后恢復重建以來,各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把災后恢復重建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加強資金保障,規范項目建設管理,不斷創新舉措,有力推動了恢復重建工作順利實施。
在資金和政策保障方面,中央和省政府給予大力資金支持,中央財政計劃安排重建補助資金460億元,省財政計劃籌集安排省級災后恢復重建資金100億元。同時,中央和省政府還制定了一系列稅費減免和金融支持優惠政策。資金保障有力、政策保障到位,為迅速展開和有效推進重建工作提供了堅實保障。
在項目建設管理方面,始終堅持民生優先,同步推進各行業重建進程。重建兩年多來,災區城鄉面貌煥然一新、民生保障優先推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有序實施、產業重建勢頭良好、地質災害防治成效顯著,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取得重大成效。針對災后重建重點區域和重大項目,創新性地實行了“規劃設計總負責、建設施工總承包、項目建設總管理、規劃建設總督導、組織領導總指揮”的“五總”重建新模式,解決了災區設計單位眾多、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確保了建筑設計的質量和風貌協調,加快了工程進度,化解了災區縣、鄉級政府面臨的建設任務量大、專業技術人員缺乏、工程管理經驗不足等實際困難。截至2015年6月底,災后恢復重建項目完工和投資完成額分別達74%和78%。
在職能部門履職盡責方面,災區各級政府勇于擔當、主動作為,制定了一系列財政、建設、國土、環保、監督等涉及重建的相關管理規定,有效地規范了建設行為,為推進依法重建、確保國家重大政策落地、構建法治社會提供了生動實踐,保障了災后恢復重建的有序推進。
審計顯示,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力統籌下,災區各級黨委、政府和援建市等各個方面緊密配合,社會各界給予了廣泛關注與大力支持,經各參建單位和災區廣大群眾的共同努力,建立健全了領導指揮機制、工作推進機制、群眾參與機制和社會協同機制,成功實踐了“一市對一縣”的省內對口援建機制,形成了黨政主導、災區主體、對口援建、群團支持、社會救助的災后恢復重建大格局,探索出了一條中央統籌指導、省統一領導指揮、災區市縣具體落實的災后恢復重建新路子。黨和國家多位領導人充分肯定了該省災后重建創新模式,并作了重要批示。中央12個部門和該省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均及時對重建新機制進行系統總結,提練形成了一套可復制推廣的“地方為主體”的重建新模式。
結果表明,資金管理使用和項目建設整體情況良好,審計監督中尚未發現重大違法違紀問題。(康東進 夏明)
【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