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潔從審
——特派辦的記憶之四
□ 滕延妮
孔子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從審計機關建立之時,廉潔從審就是對審計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作為審計署的“野戰軍”,特派辦的同志們一直堅守這樣的信條:監督別人,先要管好自己。這個冬日,我們一起去聽聽建辦初期,他們身上發生的一些小故事。
“審計人員就應是廉政的楷模”
1990年9月,審計署成都特派辦(以下簡稱成都辦,其他特派辦同)對攀鋼集團進行審計,考慮到該項審計任務艱巨、難度較大,辦里安排時任副特派員劉家義帶隊。進駐審計現場時,被審計單位安排審計組入駐集團內部最好的南山賓館,被劉家義同志當場拒絕。他帶著審計組擠進了條件很差的普通招待所,房間里只有很簡單的床鋪,其他設施基本沒有。
不僅不住高級賓館,而且不吃不拿被審計單位的任何東西。審計期間,審計人員自帶飯盒,排隊在公司食堂購餐。吃飯時,公司為審計組準備了啤酒,也被拒絕了,審計組還要求公司連水果也不能擺放。
審計組埋頭苦干了20多天,審計成果突出,影響很大。審計人員的勤政廉潔,也贏得了攀鋼集團領導和職工的一致贊賞。
“‘打鐵先要自身硬’‘審計人員就應是廉政的楷模’,這是辦領導對全辦職工的要求,也是建辦初對調入和考進特派辦工作人員上的第一堂廉政教育課的內容。”曾任成都辦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的陳永光這樣說。
“是官就得執行國家規定”
1990年10月底,太原辦首任特派員董廷林派出了第一個審計組,對礦業公司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合規性進行審計。
審計組來到一個重點礦上時,被審計單位提議大家一起吃個便飯,審計組明確提出,一不吃請,二不喝酒,吃飯付款。
吃飯時,董廷林看見桌上還是放有酒具,礦長忙解釋,“我們是在井下工作的,井下潮濕陰冷,平時礦工不下井時都喝點酒。”董廷林當即就表示:“那就你們喝,我們的同志按照規定是不能喝酒的。”
太原特派辦審計人員在審計工作現場的食堂就餐
開飯后,董廷林的右邊坐了一位審計組都不認識的人,也沒有人介紹。吃飯時這個陌生人主動向全桌人員敬酒。董廷林只好再次強調:“同志,我們有規定,不能喝酒。”他當時看了看董廷林,“管他什么審計不審計,請大家喝一杯”,說完,他自己先喝了一杯,又來一杯,還繼續要求大家喝。審計人員誰都沒有端杯,董廷林忍無可忍,拿起酒杯:“你喝吧,喝個夠!”說完重重地扣下酒杯起身走了。
飯后,這個人到董廷林休息的地方說,“不知道你的官比我的大”。董廷林當即就發怒了:“不管是官大還是官小,都是官,是官就得執行國家規定,不能明知故犯。”這個人臉紅著低下了頭,坐了一會兒就走了。
離開被審計單位前,董廷林召開了審計組會議,“這次是想通過審計企業財務收支,摸透企業有無違法違規問題。對企業發生的所有問題都要敢于查清核實,敢不敢、能不能,要看大家的政治業務素質,審計期間,每個審計人員都要做到嚴于律己,這關系到審計機關如何履行監督職責的問題,更關系到黨和國家對審計工作的信任問題。”
“廉潔自律不能有僥幸心理”
西安辦剛組建時,審計力量嚴重不足,因此決定從社會各方面借調一些力量,借調人員經過考察后,表現優秀者能正式調入。
1990年的咸陽機場在建工程審計,是西安辦開展的第一個審計任務。那個年代的市場供應緊張,當時咸陽機場建有一個農場,農場里有一個養雞場,對外售賣雞蛋,機場多次提出給審計組每人5斤雞蛋。其中有一個借調人員接受了人家的“好意”,而且沒有付錢。西安辦知道這件事情后,對她進行了嚴肅批評,審計結束后,沒有將她調入辦里。
審計組撤點后,為了防止再出任何問題,審計組組長田廣厚給咸陽機場留有書面通知:審計組撤點后,除了審計組長和主審,其他人都不能代表審計組和西安辦與被審計單位聯系后續事項。
1996年2月,朱喜貴從吉林省遼源市調到京津冀辦。從事審計工作16年,他始終牢記,“良好的審計形象要靠審計人員一點一滴的積累和營造”。
一次,京津冀辦對北京一家軍轉民品企業審計,審計結束的前一天,被審計單位給每個審計人員送了一個禮品盒,里面裝著一個碩大的鍍金牛。
“這是犯錯誤,堅決不能帶走。”朱喜貴和處內的幾位黨員達成了共識。同時,他們還臨時決定第二天上午參觀被審計單位的表皮處理車間。參觀時,審計組的同志們沒說出自己的身份,當問哪種產品成本高、售價高時,工人師傅說,“前幾天送給審計組的那批鍍金牛最高。”聽了以后,審計組的同志受到很大觸動,回特派辦后專門就此事進行了座談。
1996年,京津冀特派辦審計人員在成品油調查延伸審計時的合影,圖中右四為朱喜貴
“廉潔自律就不能有僥幸心理。鳥飛還有影,幾份禮品從工人到車間主任,生產計劃、財會等部門以及單位領導都知道,收與不收,對審計干部的形象和隊伍建設的影響是完全不一樣的。廉潔自律應該成為審計干部的自覺行動。”朱喜貴說。
1986年5月,施青林從湖北省科協調到武漢辦時,只有23歲,她還清晰地記得參加的第一個項目是審計中國船舶工業公司403廠。403廠在宜昌山區,條件比較艱苦,審計組過去后就住在廠區招待所,兩人一間,吃飯就在食堂,施青林說:“陳啟明特派員當時要求很嚴,吃飯都是四菜一湯,如果看到菜上多了就會生氣,掉頭就走。”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特派辦剛成立時,人員來自不同的單位,沒有統一的規矩不能成方圓。
1996年,沈陽特派辦的同志在單位召開審計廉政月例會
從1986年組建起,沈陽辦就一直把廉政建設當成大事,放在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來抓。辦領導堅持到審計第一線,與審計人員同吃、同住,從不搞特殊。在第一次開展審計的干部會議上,時任特派員王鼎臣提出來三不準,即“不準吃請、不準接受禮物、不準買便宜商品”。
濟南辦組建于1988年,始終狠抓黨風廉政建設不放松,建立了一套適應自身特點的廉政制度和監督制約機制,逐步形成了一種“領導帶廉,思想育廉,制度律廉,自糾促廉”的良好局面,有力地促進了審計業務工作和干部隊伍作風建設。
曾任濟南辦人事教育處處長、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的王恒堤回憶,在濟南辦編印的首批規章制度一覽表上,第一項就是制定于1990年8月的《關于工作人員廉潔從政的若干規定》。
“這個規定就是一個負面清單,要求被審計單位不能高接遠迎,審計組不能接受煙酒和招待,不能游山逛景等等。”王恒堤說。
除此之外,濟南辦還建立了禮品登記制度、回訪制度、違紀處理制度,并在各處室設立兼職廉政監督員等等。王恒堤回憶說:“翟熙貴特派員執行違紀處理制度特別嚴格,有一次群眾反映個別處室存在接受被審計單位禮物、沒按規定交足伙食費的情況,調查核實后就調整了當事人的工作崗位。這個處理起到了很強的警示作用。”
1989年3月,長沙辦召開了成立大會,正式開展審計業務。程建東回憶說:“當時特派辦剛成立,我辦就提出了八項紀律,嚴抓廉政,要求是很嚴格的。”
“籌建初期,審計長呂培儉曾對我們說,打鐵先須自身硬,要保證審計工作的獨立公正,就要時刻記住清正廉潔。”在多年的工作中,蘭州辦的劉瑤始終牢記老審計長的教誨,并時常提醒同志們要守護國家審計這片凈土,牢記廉政是審計工作的“高壓線”。
成都辦首任特派員燕慶嵐從該辦成立那天起就要求,人人牢記審計紀律,在實際執行中,嚴格監督檢查。“干審計工作一定要廉潔公正,頂得住壓力。因為特派辦負責審計的中央企事業單位,大多有權有錢。如果利用審計監督權為小集體或個人謀取私利,那就會損毀特派辦的形象,損害審計事業的發展。”他說。
領導干部不僅要帶頭勤政廉潔,還要帶出一支同樣作風的好隊伍。一次,成都辦有兩位同志對一大學進行審計,在學校食堂吃了四餐飯,走時兩位同志堅持交納伙食費。學校認為幾頓便飯而已,說什么也不收。于是,他們返回特派辦后立即把伙食費從郵局給學校匯去了。
……
時光前行,“野戰軍”的將士們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踐行著審計人清正廉潔的優秀品質。在干凈干事的審計路上,廉潔自律的故事還在繼續書寫,永不停歇……
【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