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冬的暖陽下,走進江蘇省蘇州市太湖之濱臨湖鎮陸舍村,藍天碧水相互輝映,粉墻黛瓦古樸清新,遠遠望去,水稻田已是金黃一片,盡顯美麗村莊的生態之美。臨湖鎮陸舍村是蘇州市美麗鎮村建設示范點,也是蘇州建設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市的縮影。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備受關注,十八屆五中全會關于十三五規劃的建議首次將生態文明列入十大目標,將生態環保放在了空前高度。“沒有良好生態不算人間天堂”,蘇州市委市政府對生態文明有著深刻的認識。在全國地級市中率先建成生態市群后,蘇州市政府制定了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并啟動生態文明建設“十大工程”。蘇州市審計局緊跟黨委政府工作中心,全方位立體式跟進生態文明建設,每年一選題,每年一重點。近年來,在組織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審計、太湖水污染治理等項目基礎上,強化對生態安全、低碳節能、污染治理等領域的審計,為蘇州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
讓山川林木蔥郁,讓生態守護者受益
生態補償政策是蘇州在全國率先建立的重要生態機制,旨在對因保護和恢復生態環境及其功能,經濟發展受影響的地區給與補償,促進綠色生態發展。這項政策和“四個百萬畝”工程,即保護一百萬畝優質水稻、一百萬畝特色水產、一百萬畝高效園藝、一百萬畝生態林地相互銜接,相互推進。從2010年以來,蘇州市審計局連續五年跟進生態補償政策執行情況。審計重點關注政策本身需完善之處和執行中的不足,通過政策解讀、現場調查、采訪農戶等方法,就發現的連片水稻田千畝以上補償準入標準偏高、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與其日常管護成本相比偏低及生態補償資金管理有待加強等進行了重點反映。審計調查報告得到市委、市政府及市人大主要領導批示。2013年市委市政府采納審計建議提高了生態補償標準,2014年推動市人大立法出臺《蘇州市生態補償條例》,從法律層面進行了保障。
“現在水稻田也能享受生態補償:一千畝以上補貼400元每畝。”吳中區臨湖鎮陸舍村村支書邱建明說。提高補償標準后,陸舍村每年可以拿到生態濕地村補償60萬元,水稻田補償400元/畝,這筆錢全部用在了河道清理、建立污水管網和保潔人員的工資上,經濟薄弱村搖身變為生態村,生態守護者的利益得到切實保障。此外,蘇州市審計局還對“四個百萬畝”工程進行專題調研,并跟進工程實施,為守住生態紅線盡職盡責;實施市區丘陵山地綜合開發情況審計調查,為蘇州丘陵山地科學開發和可持續利用獻計獻策……
守護那片綠色,守住生態紅線。蘇州市審計局立足審計職能,為蘇州綠色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日前,陸舍村的3000畝水稻田將開始收割,該村種植的優質高產品種“南粳46”已經打響品牌,經濟發展得到切實保證。
讓低碳走進生活,讓節能助力發展
蘇州是我國第二大工業城市,能源需求大,資源對外依存度高,節能減排、推進可持續發展是當下的重要任務。蘇州市審計局緊緊圍繞低碳節能,加強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和再生資源循環利用審計。
“蘇州干凈整潔,就連公交車都這么綠色環保。”這是山東濰坊游客陳振興第一次來蘇州的親身感受。作為國家低碳試點城市,為緩解能源壓力、防治大氣污染,蘇州加快實施“低碳交通”。至2014年底,市區投入節能與新能源汽車1145輛(不含私家車),新增、更新的新能源公交車比重達78.22%。為保障新能源汽車應用推廣,今年上半年,蘇州市審計局開展了專題調查。審計人員走訪了市公交公司、市客運汽車集團公司及蘇州金龍聯合汽車工業有限公司,實地查看新能源汽車生產運行情況,重點分析了充電設施建設滯后、車輛運行效能未充分發揮、財政補貼政策不完善等問題。調查報告得到多位市領導批示,市政府召集市經信委、財政局、審計局、交通局、科技局等部門進行專門研究,對審計提出問題逐項制定改進措施。該專題列入今年“同級審”報告,市人大對審計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日前,根據審計建議,市公交公司已加快實施公交場站固定式充電設施建設,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作辦公室進一步完善了財政補貼實施細則,新能源汽車運行效能進一步提升。
為服務解決能源緊缺問題,蘇州市審計局適時聚焦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領域。該局深入廢金屬、廢電器、廢塑料、廢紙回收利用企業,實地調查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情況,提出了應從政府引導、政策扶持、規范管理、注入活力等多層面來加快市區再生資源行業健康發展的審計建議。市長周乃翔高度重視,要求“盡快出臺一個規劃和一個操作辦法,解決好布點、建設、宣傳引導和市民(特別是學生)參與”,副市長陸留生要求市供銷社加快推進甪直產業園及廢品回收體系建設。日前,蘇州已新增三個再生資源分揀回收工廠建設項目,市政府對蘇州市甪直再生資源產業園增資擴股,將注冊資本從1.6億元增資到3.5億元,加快了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建設步伐。
讓污染逐步減少,讓土地恢復健康
十八大提出要“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的要求,蘇州于2011年5月成立土地污染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先行先試開展污染地塊土壤治理與修復試點。作為領導小組成員,蘇州市審計局從2012年開始對全市土壤污染治理的第一個示范項目——F地塊進行全程跟蹤審計。該地塊是蘇州某特種化學品公司廠區原址,土壤污染嚴重。經過審計及相關單位努力,日前已通過中科院南京土壤所驗收,并建成生態公園對外開放。
土壤污染治理在國內尚處起步階段,審計沒有任何參照。蘇州市審計局面對陌生領域短板,先行先試,認真研究治理方案及土壤污染治理相關政策標準,學習借鑒國內外類似案例。根據項目分為土壤治理和市政工程兩部分的特點,加強對治理成效、工程計量等方面的審計。該局充分利用治理工作組平臺、召開治理項目例會、現場核查、節點跟蹤等,建立了多管齊下的審計監督模式。審計人員不畏現場殘留物揮發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佩戴防護口罩堅持深入治理一線。經過兩年多時間,完成了既定目標。審計從治理工藝措施、二次污染防止、檢測驗收等角度提出跟蹤審計建議單6份、審計建議19條,得到相關單位積極采納。根據審計建議,施工單位安裝了強制式拌合設備,提高了拌合物的均勻性;建設單位督促施工單位加設瀝青防水膜,降低了污染水滲漏造成場地二次污染的風險;相關部門研究出臺了工程驗收技術規范,保障了后續治理成果的校核質量。該工程最終審定結算金額4879萬元,較財政預算資金節約1821萬元。
此外,蘇州市審計局不斷深入推進區域環境審計。截至目前,已對蘇州所轄市(縣)、區輪審一遍,促使各地貫徹和執行環保政策更為嚴格。常熟市取消了用水大戶污水費優惠政策,同時實施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和污水管網建設。昆山市對排污達一年以上、且未領取排污許可證的企業嚴肅處理,將排污許可證制度和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落到實處。吳江區推行環保聯合執法制度,環保、發改、建設、供電等部門加強協作,建立信息資源共享網絡和領導協調機制。區域環境審計為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打下了堅實基礎。
多年來,蘇州市審計局服務生態文明建設不斷開花結果。2014年,該局積極參與建立蘇州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評估體系。該體系涵蓋了生態效率、環境質量、社會行為三方面評估指標,同時設立加分指標和減分指標,目的在于引導蘇州市經濟社會向綠色發展模式轉型。今年綠色審計首次被寫入蘇州市政府工作報告。目前,蘇州每年考核各地生態文明建設情況,并將考核結果作為評價地方黨政領導班子政績的重要依據。
唐代詩人韋應物這樣寫蘇州:“始見吳郡大,十里郁蒼蒼。山川表明麗,湖海吞大荒。”如今的蘇州正建設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城更美的綠色新天堂,蘇州市審計局也正掀開綠色審計的新篇章。(孫和、闞洪敬、蔣璐)
【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