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明天的審計實力”
——審計學歷教育的第一個五年
□ 江 江
南京審計學院,我國唯一以“審計”命名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其前身為南京財貿學院,于1987年更名。1991年該校成為審計署直屬高等院校,并逐漸發展建設成為一所綜合性高等院校,每年為審計系統輸送專業人才。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審計院校教育走上正規化軌道,而它的創建過程也見證了審計機關成立之初,學歷教育的篳路藍縷之路。
開放式的學歷教育起步
人,是一切事業的基礎。萬里副總理曾專有批示,“(審計)人員一定要內行,專門訓練?!币虼?,從審計機構籌備開始就定下了基調:一要嚴選人才,二要狠抓教育培訓工作。
審計機關成立時,隊伍建設是重頭戲,根據審計機關籌備組人事組負責人梁艮華回憶,在抓機構組建和試審工作的同時,教育培訓工作一刻也沒有落下。
辦專業培訓班、開展電大教育、考慮大學里應設的審計專業課,以及下一步工作規劃……事情繁雜。梁艮華急切地想“找一個同志管教育”,在部隊上當參謀長的馬懷平因此被“相中”,轉業到審計署,“馬上把教育這一塊給抓了起來”。
當時,學歷教育還不普及,審計署選調來的干部多數是“改行”和“半路出家”,大家都急需較高層次的專業培訓,提高審計理論和業務水平。
1985年底,時任審計長呂培儉在全國審計工作會議上強調:“抓好審計機關的自身建設,打好基礎,是關系到今后審計工作發展的重大問題……當前培訓的重點應放在審計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普及上,缺什么補什么,經過培訓,使審計干部逐步掌握財務會計、經濟管理和必要的法律知識,能夠獨立進行審計工作。要搞好委托辦學,開展電大、函授教育,爭取快出、多出人才?!?/p>
1986年前后,對于知識和文憑的渴求,整個中國迎來了電大教育的熱潮。
承擔培訓工作的張大維,一直記得那一階段審計署與中央廣播電視大學聯合開展遠程教育,合辦審計學大專班的事?!斑@個是當時最火的,也是規模最大、參加熱情最高的(項目)”,張大維這樣形容當時電大教育的盛況。
面對全社會招生的電大審計專業共13門課,由專職教員講授包括法律法規、財務會計、審計、審計案例等在內的課程。全國有五六十個站點,每個班大約50人左右,站長都是地方審計機關負責教育培訓工作的干部。馬懷平回憶最后全國順利畢業的大約有9000余人。
1988年,審計署在山東養馬島召開全國電教工作會議,呂培儉審計長強調“寧肯少上一些項目,也要把培訓搞上去”。
在這一階段,審計署采用社會化、開放式的教育手段,放開手腳辦學,利用電大、函授等靈活的審計學歷教育方式,開創了大面積、少花錢的培訓人才局面,提高了既有審計人員水平,為打造一支能適應審計工作需要的隊伍打下了基礎。
發展自己的審計院校
審計事業要發展,除了需提高在職干部素質,如何培養更多的后備人才,也是關鍵所在。
審計署成立初期,國務院領導同志就曾指出,審計工作要現代化,“從現在開始就要在大專院校設立審計專業,培養審計人才?!?/p>
當時,全國沒有專門培養審計人才的院校,只有為數不多的財經院校在會計學專業開設了一兩門審計課。
盡管起步遲,發展“慢半拍”,但發展院校審計教育的思路,從審計機關組建伊始就沒有放松過。人教局在抓選調干部工作的同時,院校教育建設一直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他們知道,這是整個教育的基礎。要提高審計在職干部教育的起點,必須由依靠外援為主轉向自力更生,自我培養為主。
發展院校教育,當時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是委托辦學,二是創辦自己的學校。
1984年底,審計署先后與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簽訂了委托辦學的協議書,規定3所高校每年各招收4年制本科生60人。1985年,招生工作啟動。4年過去,從1989年7月開始,審計署“播”下的種子逐年有“收獲”——每年約有150名本科生被輸送到各級審計機關。這些“學生兵”普遍受到了用人單位的歡迎。
利用既有院校的基礎辦學,比較符合審計系統當時對人才的迫切需要和經濟負擔能力,但對創辦自己院校的努力,審計署一直不曾松懈。
1984年6月的《中國審計》曾發表人事教育局干部教育處的一篇文章。文章寫到,“利用現有院?;A并不等于要放棄創辦審計學院(校)的努力,一個完善的院校體系,必須有自己的一個或幾個骨干學院(校),現在應積極創造條件,逐項落實院校事宜?!?/p>
馬懷平回憶說,對是否建校,當時有些同事是有不同看法的?!坝腥苏f老馬,我是高小生,初中都沒畢業,現在工作也干得很好,為什么還要建學校?也有人說,你是敗家子啊,辦學得幾千萬,給蓋個宿舍樓多好啊?!瘪R懷平說,自己當時覺得宿舍樓是要蓋的,但是也要人才。只有人才素質提高了,這事業才能興旺。
范鵬當時是呂培儉同志的秘書,回憶創辦南京審計學院的背景時說,“委托辦學只是提高人員素質的問題,要解決(需要)大量人才的問題,還是要靠自己培養學生。出于這種考慮,當年聯合興辦了南京審計學院。為的是解決審計人員來源不足的問題,(當時)審計后備力量非常緊缺?!?/p>
為了選擇一個合適的地方辦校,審計署的同志跑了很多地方,北京、河北、山東、湖北、東北……但都沒協商下來。最終,建校工作得到了江蘇省領導的大力支持。
南京審計學院的前身是南京財貿學院,創辦于1983年,1987年更名為南京審計學院,并于9 月舉行了第一屆開學典禮。當年,該校屬高等??茖W校序列,共招收??茖W生250名。
1987年9月,呂培儉審計長參加南京審計學院成立大會暨87級首屆新生開學典禮。(圖片由審計博物館提供)
短短5年間,審計機關創造一切條件大力發展院校教育,為事業發展培養了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既在正規院校辦學,也在管理干部和職工院校設點,還由各類成人教育院校招收其他行業職工,學成后由審計機關錄用。在有條件的大學中開設審計專業,沒條件的就在會計學專業中加大審計課程比重定向培養……住讀、走讀、電大、夜大、函授、刊授,各種形式都被利用起來,形成了研究生、本科、???、中專的各層次結構,審計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逐漸步入正軌。
1988年9月,審計署成立5年,審計院校教育系統已初具規模。全國有審計學院1所,審計中專3所,另有30多所大專院校和20多所中專設置了審計專業。5年間,共計培養大中專審計院校畢業生近2000人,當年在校生約7000人。1988年10月的《中國審計》雜志上,時任副審計長李金華撰文寫道,“今天的審計教育培訓工作,就是明天的審計實力?!屛覀冇脤徲嫿逃嘤柕倪@個巨大車輪去推動審計隊伍的成長壯大和審計事業的繁榮?!?/p>
【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