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省級部門預算執行審計實現“五個”新突破
今年來,湖北省審計廳在開展省級部門預算執行審計中,深入推進數字化審計,采取組建專業團隊關聯財政預算、指標、支付、核算和決算“五大數據”,開展數字化集中分析,圍繞財務核算、資金使用、項目執行、預算編制與執行等方面進行甄別,查找疑點,由各審計小組對照疑點進行查證核實的方式,有力助推該省省級部門預算執行審計實現“五個新突破”。
監督常態化,消除盲點,在推進審計全覆蓋上實現新突破
。該廳轉變思維方式,運用大數據“集中分析、鎖定疑點、重點核查”的方法,改變了以往每年只能審計部門預算執行單位20個,其余單位三年輪番審一次的局面。審計單位數由2014年的40個,拓展到今年106個,首次實現一級預算單位全覆蓋,消除了審計盲點。通過全覆蓋審計,實現了對部門預算統一總體分析,全面、完整地揭示和反映了省直部門預算執行的整體情況,由過去僅反映局部預算執行情況轉變為揭示省直部門預算執行整體構成與現狀,及時發現部分預算單位向學會、協會撥付預算資金,向機關食堂、培訓中心異常撥款,將預算內資金轉入預算外等問題,抓住突出問題,沿著資金流向,實施有效跟蹤和監督。
方法模塊化,篩查疑點,在信息技術運用上實現新突破
。在省級部門預算執行審計中,該廳采用數字化集中分析,將審計方法用計算機語言模塊化,對106個部門的預算執行大數據進行批量處理,檢索篩查審計疑點,實現“一網打盡”。如在預算執行方面,將部門年度預算指標與實際執行情況進行關聯對比,全面掌握部門年度預算執行總體情況,分析部門年度預算指標數與執行情況差異,檢索預算執行差異較大的問題,并對其實施重點核查,揭示預算編制不完整、虛編多編年度預算資金、收入未上繳財政等問題;在資金使用方面,利用關鍵字段,查找“加班費”、“獎金”、“慰問”、“補助”、“降溫”、“暖氣”、“勞保” 等核算數據詞條,檢索篩查超范圍支出、濫發錢物等問題;在財務核算方面,通過篩查國庫支付購置固定資產數據,比對財務核算中固定資產入賬情況,發現購置固定資產未入賬問題。通過運用大數據集中分析,形成同一個問題采用同一計算機語言模塊、同一衡量標準、統一篩選方式,“一次性”數字化分析,規避和排除了過去因手工審計導致的審計分析結果不一致的現象。
審計規范化,統一調度,在組織方式方法上實現新突破
。為適應部門預算執行審計全覆蓋的發展要求,該廳改變傳統的審計組織和作業方式,在審計組織上,采取集中審計與現場審計相結合向實行全面集中審計過渡。在審計作業上,以數字化集中分析為先導,實行“總體把握、發現疑點,精準定位、重點核實”,有效排除和解決了預算執行審計小組對審計目標理解、方案內容理解、審計執行力、執法尺度把握的差異因素,有效防止審計組在各部門預算執行審計時可能出現審計工作力度、重點把握程度、處理處罰力度上容易出現的偏差,在統一指揮和調度下,嚴格按照審計目標,執行審計方案要求,統一把握審計重點內容,統一分析研究審計情況,統一定性處理審計查明的問題,確保一個尺度標準規范執法。
定性標準化,注重分類,在統一取證模式上實現新突破
。通過大數據批量篩查,審計發現多數部門單位普遍存在會計核算不規范、財務核算科目名稱及代碼使用不準確的問題,為更好將審計發現的問題準確定性,規范證據收集,編制了會計核算不規范問題取證單參考模板,將會計核算不規范問題可能出現的情形、種類逐一列明,統一定性標準,統一問題描述。采用模板化運作,先后收集有效審計證據500余份,為后期整理匯總和撰寫審計報告提供了便利。
審計數字化,集中分析,在提升工作效率上實現新突破
。采用數字化集中分析,改變過去手工審計環境,實現了向大數據審計方式的轉變。在傳統手工審計模式下,該廳一般為15個審計組,60天左右時間,完成15家左右一級預算單位預算執行審計;自2012年啟動數字化審計后,也是15個審計組,時間縮短為40天左右,審計一級預算單位達到40個。今年,應用大數據集中分析,基本形成了整體分析情況,并發現了一大批有待核查的重點和疑點問題線索。隨后組織審計組28個,利用40余天時間,完成106個省直部門一級預算單位預算執行審計全覆蓋,大大提升了審計效能。(張文慧 劉康 劉正有 徐璐)【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