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人“站”出來領惠農補貼、一邊吃著“皇糧”一邊經商辦企業……這一幕幕聽上去荒誕不經,卻在某些地方不時上演著。近期,山東省濰坊市審計局借力省市縣三級聯動財政數字化審計東風,依托大數據分析技術,省市縣三級縱向聯動,各科室間橫向互動,分析數據,落實疑點,探索深化“總體分析、發現疑點、分散核實、精確定位、系統研究”的數字化審計方式,深入查處大案要案,形成震懾力量。在“智慧審計”的法眼下,一個個違規違紀問題被挖掘出來,一件件頂風違紀案件被移送處理,有關審計經驗在全省財政審計座談會上做了典型發言,財政數字化審計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全面收集數據,夯實數字化審計之基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數據是開展數字化審計的基礎和前提,沒有數據,數字化審計也就無從談起。
在今年的省市縣三級聯動財政數字化審計中,該局在協助省審計廳完成采集市縣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總預算會計、統發工資等財政業務財務數據的基礎上,積極協調采集工商、國土、死亡人員、房產等第三方數據信息,構建財政數字化審計數據中心并及時補充更新。打破上下級數據共享壁壘,對市縣級只有查詢權限的惠農一卡通、非稅收入、農機補貼等業務數據,則申請上級部門協調有關單位采集后臺數據并下發縣市區,結束了部分縣市區多年來“無數據審計”的尷尬局面。圍繞數據轉換問題,針對該市財政業務和財務系統均為當地財政部門自行開發設計維護、提供不出數據字典的困難,濰坊市提前謀劃,采用購買社會服務的方式,聘請軟件公司與財政審計業務人員一起對數據進行破譯,建立標準化數據表,為省審計廳采集和標準化數據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關聯數據分析,精準鎖定疑點信息
數據分析的關鍵在于思路,思路的正確與否直接決定了審計的方向和效率,在審計實施時間有限的情況下,盡可能的縮小疑點篩選范圍,為后期落實疑點提供精準數據,有助于提高審計的效率。
在省審計廳下發公職人員辦企業等共性問題的基礎上,該局也依托數據分析平臺,理順審計思路,開展業務數據與財務數據、單位數據與行業數據以及跨行業跨領域數據綜合比對分析,深入查處存在的個性化問題。該局將死亡人員信息和財政供養人員信息與庫區移民補貼信息比對,以“身份證號”為關聯字段,鎖定了死亡人員和公職人員領取庫區移民補貼疑點信息,為延伸核實提供了精準的數據。經核實,除個別數據有誤外,確實存在死亡人員和公職人員領取庫區移民補貼的情況。實踐證明,數據比對分析的精準率極高,準確地揭示了存在的問題。
確定篩選原則,全面提高審計效率
省審計廳下發的需要核實的數據多達上萬條,以現有的人員力量進行核實的話工作量很大,因此該局按照重要性原則,對公職人員辦企業問題,確定在職公務員出資辦企業為核實重點,確定了四條原則對數據進行篩選后核實:一是在職且正常經營的,去除退休人員以及企業在吊銷或注銷狀態的數據;二是人員級別,市局對副處級以上級別干部出資辦企業的重點核查,縣局對科級干部出資辦企業的重點核查;三是業務關聯,對財政、地稅系統人員出資辦企業的,公職人員出資與工作職責相關的企業的,一個公職人員在多個企業出資的進行核查;四是金額,對實際出資額在50萬以上的重點進行核查。按照以上原則進行數據分析篩選后,該局又采取“兩頭鎖定”的方法對該問題進行做實。首先是到工商部門對篩選數據中公職人員出資情況進行核實,取得蓋章的書面證據;其次根據統發工資和人員編制情況對人員身份進行書面確認。根據以上原則,該局鎖定了56名在職公務人員出資成立了65戶企業的問題,并將有關事項移交組織部門處理。
堅持內查外調,深入挖掘案件線索
疑點如果不核實的話,終究是停留在紙面上的疑點線索。疑點可以大膽假設,但要轉化為成果或進一步的案件線索,就需要多方調查、小心求證。
在落實疑點的過程中,該局將下發的數據進行歸類分析,先從外圍調查入手,從工商局、組織部門、企業、銀行、農戶等處了解情況,摸清資金流向,弄清事實真相,然后再找當事人和主管部門單位進行核查,深入查處背后的利益輸送、套取財政資金等違法違紀問題,做好審計取證,落實好疑點線索。在本次上下聯動審計中,該局向有關部門移交案件4起,涉及到農機補貼、現代流通服務體系專項資金、公職人員出資辦企業等方面,有效地震懾了違法亂紀行為,取得了良好成效。如該局通過數據關聯分析,查處了某縣農機局局長違規成立農機公司非法牟利、成立農機專業合作社倒賣購置農機補貼指標騙取財政補貼資金等問題,審計查出問題后,案件移交有關部門進行了處理。(張霞 郭曉磊)
【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