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堿灘”里飄出稻花香——吉林省西部土地整理鎮賚項目區開發建設審計紀實
“一片片土地都成方,還有那嫩江水往地里淌,一片片稻田插秧忙……大開發給我家帶來了豐收,大開發給我家鄉變了樣,大開發改變了土地創造了歷史,我要為你歌唱!”受益于土地整理的58歲的農民吳煥志,情不自禁地哼起了他自己作詞作曲贊頌土地整理的歌謠。8年前,吉林省西部鎮賚縣的這片土地,還是一片幾乎寸草不生的鹽堿灘,而今卻是一望無際的百萬畝良田、每年為吉林省增產糧食達12億斤,成為一座“糧食增產、生態保持、富民利民”的綠色豐碑。
土地開發整理,造福千秋萬代。鎮賚縣位于吉林、黑龍江、內蒙古三省區接合部,地處松嫩平原與科爾沁草原交會地帶,土地資源和水資源十分豐富,嫩江在境內流長111.5公里,流域面積1861平方公里,全縣共有未利用地、宜農廢棄地300萬畝。因長期干旱,土地沙化、鹽堿化狀況日趨嚴重,自然環境不斷惡化。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只能面對滾滾南下的江水和一壩之隔的大面積焦渴土地倍感惋惜。
向鹽堿地要良田,是當代吉林人造福千秋萬代的“天字號”工程。依托該項目,鎮賚適時作出大力開發水田增加糧食生產能力的遠景規劃,并被納入全省增產百億斤糧食的大規劃中。經省國土資源廳等部門反復調研論證,省委、省政府決定將鎮賚縣作為項目區納入西部土地開發整理范圍,并得到國務院批復。2006年,貫穿鎮賚境內的國家大型水利工程—“引嫩入白”項目開工建設。這項工程也成了審計機關重點跟蹤審計的對象。
審計跟進服務,確保質量進度。為規范施工要求,確保資金安全和加快項目建設進度,使土地整理項目盡早發揮效益,2013年3月至5月,吉林省審計廳派出審計組,對吉林省西部土地開發整理重大項目鎮賚項目區預算執行情況進行第三次跟蹤審計。審計結果表明,鎮賚指揮部基本能夠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對項目實施有效管理,基本能夠保證項目建設規范、有序地進行,財務、工程資料比較齊全,財務核算比較規范,基本真實地反映了項目建設情況。截至目前,建平、哈吐氣區片工程規劃功能和水利功能基本到位,水利工程的土方及建筑物、道路、土地平整等工程已基本完成。合計完成工程量為:渠系2493條,4135公里,橋涵閘等水工建筑物6267座,水井329眼;主干路129條、320公里,田間路580條、995公里;平整土地11.41萬畝;完成渠道砼襯砌171.1萬平方米;土地開發整理實際建設規模達到94.87萬畝,其中建平區片47.13萬畝,哈吐氣區片47.74萬畝。根據縣國土資源局“二調”數據顯示,兩個區片新增耕地共計47.03萬畝,其中國有土地20.28萬畝,集體土地25.95萬畝。
但在審計中也發現采用廢止的定額標準編制投資估算,違規采用綜合評估法評標,延期簽訂施工合同,監理不夠到位等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加快項目建設進度,使土地整理項目盡早發揮效益;項目區加快項目驗收工作,使項目早日投入使用;發揮監理單位作用,對項目進行質量、進度、投資、安全、環保等全方位監控;建立健全相應規范和管理辦法等審計建議。
審計建議均被指揮部、參建單位和地方黨委、政府采納,針對工程建設不同階段的具體情況,項目區管委會定期組織施工單位召開現場會議,逐個標段、逐項工程地進行檢查。對發現的質量問題,立刻進行返工整改。同時,他們還全面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定期組織公安、國土、安監、質監、人社、電力等部門,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發現隱患,及時整改。為保證工程質量,工程開工后,審計人員與工程技術人員同時進駐工地,進行全程現場監督,堅持做到嚴把“設計關”、“開工關”、“施工關”、“結算關”,促進了工程管理規范化,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工程質量。
昔日鹽堿荒灘,今日米糧成川。從“引嫩入白”工程白沙灘渠首出發,沿著境內90公里主干渠一路前行,由總干渠、干渠、支渠、斗渠、農渠五級渠道織成的四通八達的水系,如毛細血管貫穿鎮賚縣近百萬畝平坦土地,潤澤著這片昔日荒灘。舉目望去,已完成襯砌的條條溝渠內,靜靜流淌著清澈的江水。渠間道路、橋涵縱橫交錯,是成方成塊的平整田地。
經過5年的試驗種植,大部分重度鹽堿地都已經改良到中產田水平,平均畝產達到千斤以上,為項目區大面積鹽堿地種植水稻提供了充分的科學數據。據測算,新增耕地和高標準農田全部建成并達產后,通過科技投入等相關改良措施,可增產糧食13億斤,為全國每人每年多提供1斤商品糧;可新增產值13億元,項目區內6萬農民人均可增收8000元以上。(韓會田 徐仰輝)
土地開發整理,造福千秋萬代。鎮賚縣位于吉林、黑龍江、內蒙古三省區接合部,地處松嫩平原與科爾沁草原交會地帶,土地資源和水資源十分豐富,嫩江在境內流長111.5公里,流域面積1861平方公里,全縣共有未利用地、宜農廢棄地300萬畝。因長期干旱,土地沙化、鹽堿化狀況日趨嚴重,自然環境不斷惡化。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只能面對滾滾南下的江水和一壩之隔的大面積焦渴土地倍感惋惜。
向鹽堿地要良田,是當代吉林人造福千秋萬代的“天字號”工程。依托該項目,鎮賚適時作出大力開發水田增加糧食生產能力的遠景規劃,并被納入全省增產百億斤糧食的大規劃中。經省國土資源廳等部門反復調研論證,省委、省政府決定將鎮賚縣作為項目區納入西部土地開發整理范圍,并得到國務院批復。2006年,貫穿鎮賚境內的國家大型水利工程—“引嫩入白”項目開工建設。這項工程也成了審計機關重點跟蹤審計的對象。
審計跟進服務,確保質量進度。為規范施工要求,確保資金安全和加快項目建設進度,使土地整理項目盡早發揮效益,2013年3月至5月,吉林省審計廳派出審計組,對吉林省西部土地開發整理重大項目鎮賚項目區預算執行情況進行第三次跟蹤審計。審計結果表明,鎮賚指揮部基本能夠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對項目實施有效管理,基本能夠保證項目建設規范、有序地進行,財務、工程資料比較齊全,財務核算比較規范,基本真實地反映了項目建設情況。截至目前,建平、哈吐氣區片工程規劃功能和水利功能基本到位,水利工程的土方及建筑物、道路、土地平整等工程已基本完成。合計完成工程量為:渠系2493條,4135公里,橋涵閘等水工建筑物6267座,水井329眼;主干路129條、320公里,田間路580條、995公里;平整土地11.41萬畝;完成渠道砼襯砌171.1萬平方米;土地開發整理實際建設規模達到94.87萬畝,其中建平區片47.13萬畝,哈吐氣區片47.74萬畝。根據縣國土資源局“二調”數據顯示,兩個區片新增耕地共計47.03萬畝,其中國有土地20.28萬畝,集體土地25.95萬畝。
但在審計中也發現采用廢止的定額標準編制投資估算,違規采用綜合評估法評標,延期簽訂施工合同,監理不夠到位等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加快項目建設進度,使土地整理項目盡早發揮效益;項目區加快項目驗收工作,使項目早日投入使用;發揮監理單位作用,對項目進行質量、進度、投資、安全、環保等全方位監控;建立健全相應規范和管理辦法等審計建議。
審計建議均被指揮部、參建單位和地方黨委、政府采納,針對工程建設不同階段的具體情況,項目區管委會定期組織施工單位召開現場會議,逐個標段、逐項工程地進行檢查。對發現的質量問題,立刻進行返工整改。同時,他們還全面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定期組織公安、國土、安監、質監、人社、電力等部門,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發現隱患,及時整改。為保證工程質量,工程開工后,審計人員與工程技術人員同時進駐工地,進行全程現場監督,堅持做到嚴把“設計關”、“開工關”、“施工關”、“結算關”,促進了工程管理規范化,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工程質量。
昔日鹽堿荒灘,今日米糧成川。從“引嫩入白”工程白沙灘渠首出發,沿著境內90公里主干渠一路前行,由總干渠、干渠、支渠、斗渠、農渠五級渠道織成的四通八達的水系,如毛細血管貫穿鎮賚縣近百萬畝平坦土地,潤澤著這片昔日荒灘。舉目望去,已完成襯砌的條條溝渠內,靜靜流淌著清澈的江水。渠間道路、橋涵縱橫交錯,是成方成塊的平整田地。
經過5年的試驗種植,大部分重度鹽堿地都已經改良到中產田水平,平均畝產達到千斤以上,為項目區大面積鹽堿地種植水稻提供了充分的科學數據。據測算,新增耕地和高標準農田全部建成并達產后,通過科技投入等相關改良措施,可增產糧食13億斤,為全國每人每年多提供1斤商品糧;可新增產值13億元,項目區內6萬農民人均可增收8000元以上。(韓會田 徐仰輝)
【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