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沒有硝煙的戰場”——記者隨特約審計員調研交通銀行等金融審計項目
新華網北京6月18日電(記者張曉松)寫字樓內,幾張辦公桌,幾臺電腦,一些資料、報表……這就是再普通不過的金融審計現場。然而,平靜的表面背后,既有日益隱蔽的經濟犯罪手段和各類潛在的金融風險,也有與之針鋒相對的審計策略。
記者近日隨部分特約審計員赴北京、上海等地,對交通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等正在進行的金融審計項目開展調研,走進了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
“經濟下行壓力越大,越要關注金融風險”
國際金融危機后,中央高度重視提高金融業防范風險和應對危機能力,并把審計作為防范和化解風險的“利器”。這次金融審計將揭露重大違規問題和系統性風險列為主要內容。對此,特約審計員們也給予高度關注。
“經濟下行壓力越大,越要關注金融風險,要防止局部風險誘發全局風險?!碧丶s審計員、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汪昌云說。
當了解到目前國家開發銀行支持“走出去”戰略任務很重,業務范圍涉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時,汪昌云指出,有限的監管力量分散到這么寬的領域,風險控制難度加大,一定要做好貸前、貸后監管。
在位于上海浦東的交通銀行總部大樓,特約審計員們聽取了正在這里開展現場審計的審計署駐上海特派員辦事處副特派員黃建宇的匯報。黃建宇說,近年來交通銀行改革力度加大,創新型業務發展很快。
對此,特約審計員們特別指出,越是新業務、新領域越容易出現監管漏洞。審計人員應密切關注新型理財產品、非信貸融資、跨境人民幣結算等,著力揭示其中存在的規避監管等問題,防止局部風險演變為系統風險。
“風險總是存在的,就像每個人體內多少都有一些致癌基因,但得不得癌癥還要看自身免疫力?!碧丶s審計員、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指出,防范金融風險一定要注重發揮審計服務國家治理的“免疫系統”功能。
“信息技術為審計‘精確制導’”
據審計署金融審計司司長呂勁松介紹,近年來,金融審計發揮數據集中優勢,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促進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貫徹落實、維護財政資金安全、推動反腐倡廉等方面有效地發揮了服務國家治理的“免疫系統”功能。
從2008年起,審計署先后在交通銀行等8家金融機構建立“金融審計數據平臺”,實現了對上述金融機構經營狀況的實時監督,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多起重大案件線索。
2011年,審計署對郵儲銀行進行審計。通過對浩如煙海的財務數據認真分析比對,審計人員發現三家中介公司在幫助多家政府融資平臺公司取得郵儲銀行數十億元專項融資過程中得到了上億元“顧問費”。審計人員據此初步判斷,可能存在向銀行內部人員的利益輸送,并順藤摸瓜最終查出了郵儲銀行原行長陶禮明腐敗大案。
“這次金融審計仍以數據分析為統領?!眹议_發銀行總行審計組副組長楊衛東說,他們抽調精兵強將對總行數據集中進行分析比對,發現線索后再移交總行下屬分支機構審計組進行延伸審計、重點突破,從而實現了上下聯動、精確查證。
全國人大財經委委員歐陽昌瓊已連續擔任了兩屆特約審計員,并參與了汶川地震災后重建等審計項目調研。與以往接觸到的投資審計相比,這次金融審計運用的“大數據分析”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信息技術貫穿審計全過程,基本實現無紙化,為發現重大案件線索提供了‘精確制導’?!?BR>
“這使事中審計與事后審計相結合成為可能?!睔W陽昌瓊認為,通過日常數據監控分析,可以及時發現金融機構異常經營狀況,果斷采取相應措施,將風險化解于萌芽狀態。
“發揮特約審計員參謀咨詢、橋梁紐帶、民主監督作用”
據審計署辦公廳副主任丁德明介紹,審計署自1991年建立特約審計員制度以來,先后聘請了4屆共47位特約審計員。這次調研是去年10月第四屆特約審計員受聘以來首次開展的調研活動。
“這次調研成果很多,完全可以形成一個調研報告,從特約審計員的視角關注金融領域存在的風險隱患,提出建設性意見?!碧丶s審計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谷樹忠建議,今后每次調研都應形成調研報告,充分利用特約審計員這個渠道將審計成果反映到決策層面。
特約審計員的關注點不僅在被審計部門,也包括審計部門。
特約審計員孟安明建議,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除了查賬本、看數據,還要與被審計單位的干部群眾接觸,積極接受群眾舉報,從中發現案件線索。
特約審計員歐陽昌瓊說,當前改革進入攻堅階段,一些改革措施出現“落地難”。要加強對審計結果的分析運用,圍繞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提出合理化建議,以審計“倒逼”改革,防止屢審屢犯。
特約審計員張彤說,審計工作具有一定特殊性,審計人員受到雙重考驗:一方面,要面對各種利益的誘惑;另一方面,長期在外出差,工作十分辛苦。因此,對于審計人員,既要加強廉政教育,也要在工作和生活上倍加關心。
“今后我們要多開展這類活動,充分發揮特約審計員的參謀咨詢、橋梁紐帶、民主監督作用?!倍〉旅髡f。
【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