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數字化審計助推實現省直部門預算執行審計全覆蓋
今年,廣東省審計廳在省直部門單位2013年度預算執行審計中啟動實施數字化審計,并提出了依托數字化審計方式,努力在5年內實現對所有省直部門預算單位審計監督全覆蓋的總體規劃。據了解,數字化審計是該廳為貫徹落實李克強總理關于實現審計監督全覆蓋的指示精神,迎接大數據時代對審計工作帶來的影響和變革,統籌解決審計力量不足等問題而提出的一項重大舉措,是該廳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深化改革的方向和重點。
數字化審計方式具有傳統審計方式無法比擬的優勢
數字化審計是以數據為基礎,以數據分析為手段,通過對數據的采集、整理、轉換和程序化、模塊化的比對、分析,運用“把握總體、突出重點、分散核實、系統分析”的總體方法來實現審計目標的一種全新的審計方式。與傳統審計方式相比,數字化審計實現了審計工作“五大轉變”,即從個體審查為主到系統審查的轉變,從財務數據審查為主到對財務數據、業務數據乃至外部數據進行海量分析挖掘的轉變,從對電子數據的簡單審查到根據審計需要對數據進行重新組合、篩選和審查的轉變,從審計組直接審查到數據分析團隊集中分析——提交線索——審計組核實取證的轉變,審計管理和組織方式也從業務處室和審計組“單兵作戰”到統一指揮、整體推進的“集團作戰”轉變,大大提高了審計效能。
數字化審計在部門預算執行審計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數字化審計的助力下,廣東今年省直部門預算執行審計的單位數量從往年10個左右增加了近2倍,審計內容也進一步深化,除預算執行情況外,還重點關注了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等重大政策的貫徹落實情況,有效提升了審計服務國家治理的質量和水平。一是通過對預算指標管理系統、國庫集中支付系統、會計集中監管系統等財政管理系統數據與各部門會計數據進行比對分析,清晰掌握每筆財政資金的具體流向和用途,有效擴大了審計覆蓋面,拓展了審計廣度和深度。二是通過對獲取的各種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和橫向整合,使審計結果由過去主要反映單個部門問題轉變為對所有單位普遍性、傾向性、全局性問題的集中揭示,增強了審計宏觀把控能力,有助于審計人員從體制、機制和制度層面提出審計意見和建議。三是數字化審計將大量的工作集中在數據分析階段進行,極大減少了現場工作量,有效推動審計工作從勞動密集型向以知識經驗模型為基礎和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手段的現代審計方式轉變,同時也節約了審計成本,促進了廉潔從審。
強有力的組織領導為數字化審計提供了堅強保障
從數字化審計啟動的第一天開始,廣東省審計廳黨組就把搭建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機構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2013年6月,該廳成立了數字化審計工作領導小組,廳黨組書記、廳長藍佛安親自擔任組長,各業務副廳長任副組長,各業務處室還成立相應的工作小組,每位審計人員都是數字化審計工作的參與者和實踐者,營造了數字化審計人人參與的濃厚氛圍。為做好部門預算執行數字化審計試點,今年1月,該廳還成立了臨時的預算執行數字化審計辦公室,抽調7名精通審計業務和計算機技術的業務骨干組成數據分析核心小組,對省財政的數據庫進行集中破解和模擬分析,并撰寫了一整套的數據分析語句和操作指引供審計組使用。為確保統籌協調和整體推進數字化審計工作,該廳還制定了“統一組織領導、統一工作方案、統一進出點、統一數據采集、統一口徑分析、統一核查實施、統一送達審計、統一審計報告”的“八統一”原則。此外,還構建了手機短信、專網郵箱、內網專欄、RTX交流群、熱線電話等多種信息溝通渠道,以提高信息發布的時效性以及促進審計組資源共享。
數字化審計是一項不斷探索、循序漸進的系統工程
廣東省審計廳開展數字化審計經過了較長時間的謀劃和準備。早在2009年,該廳就提出了建設與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廣東審計監督信息系統,實現審計工作信息化、科學化和規范化的信息化建設目標。經過4年多努力,信息化基礎建設成效顯著,“金審工程”二期項目全部通過審計署驗收,審計數據中心初步投入運行,為數字化審計打下堅實的硬件基礎。同時,制定了計算機審計領軍人才、能手人才和普及型人員的計算機人才分層次培養規劃,自2011年開始累計培養既熟悉審計業務又精通計算機審計技術的高級復合型人才100多人,為數字化審計提供了人力資源儲備。為進一步明確數字化審計發展思路,2013年以來先后發布了《2013至2017年審計信息化建設行動方案》、《關于推進數字化審計工作的試行意見》等行動綱領,描繪了未來5年廣東推進數字化審計的藍圖,制定了依托數字化審計,利用5年時間對所有省級部門一級預算單位實現審計全覆蓋的總體規劃。
該廳黨組書記、廳長藍佛安表示,廣東數字化審計雖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目前仍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嘗試階段,不可能一蹴而就,對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能苛責求全,應該堅定信心、群策群力、攻堅克難,努力搶占數字化審計這個事關審計事業未來發展的制高點,為加快實現審計監督全覆蓋,充分發揮審計完善國家治理的“免疫系統”功能作出更大的貢獻。(鐘征華 詹俊寧)
數字化審計方式具有傳統審計方式無法比擬的優勢
數字化審計是以數據為基礎,以數據分析為手段,通過對數據的采集、整理、轉換和程序化、模塊化的比對、分析,運用“把握總體、突出重點、分散核實、系統分析”的總體方法來實現審計目標的一種全新的審計方式。與傳統審計方式相比,數字化審計實現了審計工作“五大轉變”,即從個體審查為主到系統審查的轉變,從財務數據審查為主到對財務數據、業務數據乃至外部數據進行海量分析挖掘的轉變,從對電子數據的簡單審查到根據審計需要對數據進行重新組合、篩選和審查的轉變,從審計組直接審查到數據分析團隊集中分析——提交線索——審計組核實取證的轉變,審計管理和組織方式也從業務處室和審計組“單兵作戰”到統一指揮、整體推進的“集團作戰”轉變,大大提高了審計效能。
數字化審計在部門預算執行審計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數字化審計的助力下,廣東今年省直部門預算執行審計的單位數量從往年10個左右增加了近2倍,審計內容也進一步深化,除預算執行情況外,還重點關注了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等重大政策的貫徹落實情況,有效提升了審計服務國家治理的質量和水平。一是通過對預算指標管理系統、國庫集中支付系統、會計集中監管系統等財政管理系統數據與各部門會計數據進行比對分析,清晰掌握每筆財政資金的具體流向和用途,有效擴大了審計覆蓋面,拓展了審計廣度和深度。二是通過對獲取的各種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和橫向整合,使審計結果由過去主要反映單個部門問題轉變為對所有單位普遍性、傾向性、全局性問題的集中揭示,增強了審計宏觀把控能力,有助于審計人員從體制、機制和制度層面提出審計意見和建議。三是數字化審計將大量的工作集中在數據分析階段進行,極大減少了現場工作量,有效推動審計工作從勞動密集型向以知識經驗模型為基礎和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手段的現代審計方式轉變,同時也節約了審計成本,促進了廉潔從審。
強有力的組織領導為數字化審計提供了堅強保障
從數字化審計啟動的第一天開始,廣東省審計廳黨組就把搭建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機構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2013年6月,該廳成立了數字化審計工作領導小組,廳黨組書記、廳長藍佛安親自擔任組長,各業務副廳長任副組長,各業務處室還成立相應的工作小組,每位審計人員都是數字化審計工作的參與者和實踐者,營造了數字化審計人人參與的濃厚氛圍。為做好部門預算執行數字化審計試點,今年1月,該廳還成立了臨時的預算執行數字化審計辦公室,抽調7名精通審計業務和計算機技術的業務骨干組成數據分析核心小組,對省財政的數據庫進行集中破解和模擬分析,并撰寫了一整套的數據分析語句和操作指引供審計組使用。為確保統籌協調和整體推進數字化審計工作,該廳還制定了“統一組織領導、統一工作方案、統一進出點、統一數據采集、統一口徑分析、統一核查實施、統一送達審計、統一審計報告”的“八統一”原則。此外,還構建了手機短信、專網郵箱、內網專欄、RTX交流群、熱線電話等多種信息溝通渠道,以提高信息發布的時效性以及促進審計組資源共享。
數字化審計是一項不斷探索、循序漸進的系統工程
廣東省審計廳開展數字化審計經過了較長時間的謀劃和準備。早在2009年,該廳就提出了建設與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廣東審計監督信息系統,實現審計工作信息化、科學化和規范化的信息化建設目標。經過4年多努力,信息化基礎建設成效顯著,“金審工程”二期項目全部通過審計署驗收,審計數據中心初步投入運行,為數字化審計打下堅實的硬件基礎。同時,制定了計算機審計領軍人才、能手人才和普及型人員的計算機人才分層次培養規劃,自2011年開始累計培養既熟悉審計業務又精通計算機審計技術的高級復合型人才100多人,為數字化審計提供了人力資源儲備。為進一步明確數字化審計發展思路,2013年以來先后發布了《2013至2017年審計信息化建設行動方案》、《關于推進數字化審計工作的試行意見》等行動綱領,描繪了未來5年廣東推進數字化審計的藍圖,制定了依托數字化審計,利用5年時間對所有省級部門一級預算單位實現審計全覆蓋的總體規劃。
該廳黨組書記、廳長藍佛安表示,廣東數字化審計雖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目前仍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嘗試階段,不可能一蹴而就,對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能苛責求全,應該堅定信心、群策群力、攻堅克難,努力搶占數字化審計這個事關審計事業未來發展的制高點,為加快實現審計監督全覆蓋,充分發揮審計完善國家治理的“免疫系統”功能作出更大的貢獻。(鐘征華 詹俊寧)
【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