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縣之變——審計署京津冀辦再赴蠡縣調查側記
2010年12月,《中國審計報》以《蠡縣之痛——從京津冀特派辦一項審計調查反思污染治理反彈原因》一文,全面報道了河北省蠡縣制革業污染情況。此前的2010年6月下旬至7月底,審計署京津冀特派員辦事處對蠡縣制革業污染情況開展了專題調查。事隔近三年時間,蠡縣制革業的現狀如何?污染是否繼續存在?老百姓是否繼續怨聲載道?帶著這些疑問,京津冀特派辦的審計人員又赴蠡縣留史鎮,進行了調查。
故地重訪 舊貌換新顏
4月份的華北大地,春意盎然,一片生機。從天津趕往蠡縣路上,我們聽當年參加過專題調查的同志講述著當年“蠡縣審計的故事”,聽他們描述蠡縣當時的環境,自然很迫切地想知道現在的蠡縣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景象,心里也有些忐忑和不安。
我們乘坐的車子進入蠡縣境內,同行的原參與該項目的審計人員驚嘆,“蠡縣變化真大!原來馬路邊隨處可見亂堆亂放的皮革加工碎料、裝化工原料的塑料桶,現在都看不到了?!蔽覀冃睦锔械搅诵┰S的欣慰。車子徑直開往留史鎮,通過暗訪朱佐、王家營等幾個皮革生產大村,村里的制革企業或者關停,或者轉行從事原皮的販賣,或者遷往配套設施完善的辛集市皮革產業園區。從當地群眾口中得知,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當地政府動了真格,對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制革企業進行了“嚴打”,從以前單一的罰款變為斷水、斷電乃至強令關停。經過兩年多的治理,原來那些制革企業已逐漸銷聲匿跡。
原來蠡縣有近百個污水坑,是眾多小制革企業的“排污池”,位于白洋淀上游的潴瀧河也成了部分小制革企業和污水處理廠的排污河。這些污水坑和潴瀧河曾經是當地群眾的心頭之痛,整個留史鎮及周邊鄉鎮的上空都飄散著令人窒息的氣味,正是來源于這些污水?,F在我們發現,原來的污水坑或被填平,或面積明顯減小,或水質有所好轉。在王家營村的一個坑邊,令人驚奇的發現幾個垂釣者!當我們好奇的和這些釣魚人攀談時,他們談到,現在沒有制革企業往里面排污了,里面都是收集的雨水,魚可以存活了。
和兩年多前相比,潴瀧河也是另一番景象。在留史鎮污水處理廠廠區前面的那段河道,已被推平整治,原來的污水河已不復存在?!暗叵侣裆狭斯艿?,水都從管道里走了”,當地的百姓如是說。潴瀧河南岸的西蓮口村,曾經飽受潴瀧河污水散發臭味之害。如今,“幾年前國家審計署來查過以后,政府就開始治理潴瀧河,現在一點氣味都聞不到了,我們可高興了”,老百姓的贊許溢于言表。
轉變觀念 科學發展謀新路
制革業是蠡縣的傳統產業,雖然以前曾經數次整治,但由于政府決心不大、力度不強,絕大多數企業仍然處于手工作坊式生產,生產工藝落后,偷排、亂排污水情況非常普遍。從蠡縣領導在不同場合的講話可以看出,該縣對制革業是既愛又恨,難以割舍。愛,是因為制革業是該縣能夠叫得最響的一張名片,曾經是蠡縣的驕傲;恨,是因為制革業所帶來的污染是該縣領導和群眾最頭痛的事情,是“蠡縣的恥辱”,形成了“老板發財、百姓遭殃、政府買單”的局面。
京津冀特派辦的專題調查報告經各級領導批示后,由農業部、公安部、環境保護部、原衛生部和國家質檢總局聯合組成工作組幫助蠡縣工作,在蠡縣引起了強烈反響,也促使蠡縣縣委、縣政府痛下決心要讓制革業徹底退出?;蛟S從那時起,蠡縣真正認識到發展經濟不能只盯著傳統產業,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發展新的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不能再走高耗能、高污染的老路。蠡縣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力度,本著為當代人及子孫后代負責的態度,對制革企業進行了以徹底取消為目的的綜合整治,開展了多次專項整治活動,決心之大、力度之強,前所未有。
多數制革企業在政府的政策引導下,思想觀念有了根本轉變,認識到“企業消滅不了污染,污染就將消滅企業”,能夠按照地方政府的要求,拆除設施,關停企業。
人們常說,思路決定出路,思路和觀念的轉變也許是破解蠡縣制革業污染治理難題的出路。
重拳出擊 產業轉型見成效
據蠡縣提供的資料,2010年下半年以來,該縣縣委、縣政府共出臺16項文件規定,召開現場會和調度會近30次,開展取消坑儲污水等專項行動多次,強力推進制革業污染治理和產業轉型。截至2013年4月,共查處違法違規企業43家,淘汰落后產能59家,取締小制革污染戶近150家,拆除轉鼓1363個,拆除簡易生產車間61處,封停企業自備井76眼,全縣原有的11家制革企業、142個制革車間已全部關停,制革業基本實現了整個行業退出,基本消除了制革企業違法排污以及皮革碎料加工成蛋白、雞飼料、水膠和油脂的源頭。全縣89個污水坑大部分得到了有效處理,實現了回填復耕。潴瀧河生態治理工程正在開展,已回抽處理污水120萬立方米,整修、治理河道4.5公里,并在河道中心修建了排水渠,有效改善了周邊生態環境,消除了臭味,保障了人民群眾身體健康。
曾經被審計人員發現偷排污水的留史鎮污水處理廠,2011年至2012年,共投入1200萬元財政資金,改造了細格柵和調節池,新建了沉淀池和加藥混凝裝置,徹底拆除了偷排管道,優化了進水和排水管網,由處理制革污水改為處理生活污水。蠡縣在財政狀況比較緊張的情況下,2011年、2012年,共投入環境保護資金3876萬元和5125萬元,分別占當年一般預算支出的3.8%和4%,實屬不易。
與此同時,產業轉型和優化布局也在加快進行。蠡縣出臺政策,對入駐縣經濟開發區的環保節能型項目、高科技高附加值項目進行扶持和優惠,推動企業轉型。原來規模最大的一家制革企業成功轉型,在蠡縣經濟開發區投資14億元建設單晶硅太陽能項目,徹底退出了制革行業。隨著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在經濟開發區的落戶,該縣的經濟也呈現良好的增長態勢。2011年、2012年,該縣地方生產總值分別增長12%和11.8%,財政收入分別增長25.7%和21.5%。
蠡縣對制革企業的取締并沒有對該縣的經濟增長帶來負面影響,反而成就了新的經濟增長點,這就是所謂的“不破不立”。
作風轉變 履職能力得提升
兩年多前,京津冀特派辦反映了該縣環保局機構臃腫、人浮于事的現象。目前,蠡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環保系統干部隊伍的作風建設和能力建設。通過加強環境監管、強化隊伍建設,有效保障和提高了環保隊伍履行職責的能力。2010年下半年以來,縣環保局已清理離崗40余人,多人受到黨紀政紀處分。嚴格的管理帶來履行職責能力的提升,縣環保局派出的駐廠監督員對企業的污染治理發揮著重要的監督作用,排污費的收繳力度也逐步加大,近三年做到了應收盡收。
也許,我們看到的和聽到的還不是全部,但這改變不了“蠡縣之變”的事實。審計人員為此感到由衷的欣慰。如果能用40多天審計的辛勞換來蠡縣的良好環境,給當地群眾帶來清新空氣,當時的苦和累都顯得那么不值得一提。蠡縣縣長李自賢一句發自肺腑的話語更是讓我們感動,“審計署京津冀特派辦就是蠡縣的恩人,如果沒有那次審計,蠡縣可能永遠擺脫不了制革業的束縛,很多干部會因污染而倒下”。
“恩人”之說我們承受不起,但仔細一想,這不正是劉家義審計長一直強調的國家審計應當發揮的“免疫系統”功能嗎?這不正是審計促進地方政府治理污染、完善國家治理的典型事例嗎?
愿生活在72萬畝耕地上的52萬蠡縣人留給子孫后代的是碧水、藍天和凈土。(李盛凱 韓云翔 楊占友 閆宗樂)
【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