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社: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
中國新聞社記者 石 巖
在過去5年里,作為保障國家經濟社會健康運行“免疫系統”的審計工作成果如何?展望“十二五”,審計機關又將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帶著這些問題,中新社記者專訪了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
5年來審計署人均挽回或避免損失逾百萬
針對“十一五”期間審計機關所做的工作,劉家義給記者列舉了一組數字:5年來,中國審計機關共審計了72萬個單位,促進增收節支3179億元,挽回或避免損失546億元,其中,審計署人均促進增收節支和挽回損失967萬元。共查出重大案件線索6531件,促進被審計單位建立健全規章制度2.4萬多項。
對于為輿論關注的民生專項審計,劉家義表示,審計署對此特別關注。他告訴記者,過去的五年,對50多項專項資金的審計和審計調查,涉及“三農”、教育、衛生、社會保障、救災扶貧、環境保護等多方面。同時,作為審計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國審計機關5年來共審計了2.3萬戶國有企業,促進增收節支226億元,審計后挽回或避免損失31億元。
對16萬名官員完成經濟責任審計
對于當局近日印發的《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劉家義表示,《規定》使省部級黨政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制度化。他透露,5年來,全國審計機關共完成對16萬名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審計,其中,審計署組織了對18名省長、26名部長和44名央企領導人的任期經濟責任審計。
劉家義指出,通過經濟責任審計,黨委政府參考審計結果,對約占4%的領導干部進行了不同形式的問責和責任追究(其中:158人受到降職撤職處分、移送司法機關98人、移送紀檢監察機關427人);一大批干部得到提拔重用,也有不少領導干部在接受經濟責任審計后,查明了情況,澄清了問題。
結果公開:“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這是劉家義對于審計結果公開制度的一個形象比喻。他透露,2010年1至10月,全國共發布審計結果公告2896多期,比去年同期增長54.9%。其中,審計署發布審計結果公告23期,比去年同期增長64.3%。
近年來,劉家義和他領導的審計署更注意發揮全國人大常委會作的關于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情況的審計工作報告與單項審計結果公告的互補和銜接作用,審計工作報告更多地反映預算管理和執行的總體情況,單項審計結果公告揭示具體部門和單位的具體問題。這就解決了以前由于審計工作報告篇幅所限,不可能將問題涉及的部門和單位一一點名的情況。
最大困難:人和執法環境問題
針對記者提出的什么是審計工作面對的最大困難這一問題,劉家義從審計機關內外兩方面予以剖析。他認為,從審計機關內部情況來看,關鍵還是人的問題。一方面,審計力量不足和審計工作量不斷加大、審計工作任務重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另一方面,審計干部的知識結構和技術方法需要更新,理論水平和實戰能力亟待提高。
劉家義指出,從外部環境看,中國法制建設還存在滯后的現象,違規違紀違法現象還時有發生,審計的執法環境需要進一步改善。同時,也存在對審計工作不理解的情況。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給審計工作帶來不便。
“十二五”進一步服務于深化改革
對于行將踏入的“十二五”,劉家義指出,未來5年,審計工作的重點將放在進一步服務深化改革上。
他表示,審計機關將緊緊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各項任務,在更高層面發揮審計的“免疫系統”功能,保障國家經濟社會健康運行。一是繼續堅持以真實性、合法性審計為基礎,加大查處重大違法違規和經濟犯罪問題的力度,促進反腐倡廉建設,強化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二是全面推進績效審計,促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財政資金和公共資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進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建立健全政府績效管理制度,促進提高政府績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門責任追究制。三是著力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推動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著力提高資源開發利用和環境生態保護水平,注重從體制、機制、制度以及政策措施層面發現和分析研究問題,提出審計意見和建議,促進政策、法律、制度的落實和完善,推進深化改革,加強宏觀管理。四是關注國家財政安全、金融安全、國有資產安全、民生安全、資源與生態環境安全、信息安全,揭示存在的風險,提出防范和化解風險的對策性建議,切實維護國家安全。(摘自21日中國新聞網)
5年來審計署人均挽回或避免損失逾百萬
針對“十一五”期間審計機關所做的工作,劉家義給記者列舉了一組數字:5年來,中國審計機關共審計了72萬個單位,促進增收節支3179億元,挽回或避免損失546億元,其中,審計署人均促進增收節支和挽回損失967萬元。共查出重大案件線索6531件,促進被審計單位建立健全規章制度2.4萬多項。
對于為輿論關注的民生專項審計,劉家義表示,審計署對此特別關注。他告訴記者,過去的五年,對50多項專項資金的審計和審計調查,涉及“三農”、教育、衛生、社會保障、救災扶貧、環境保護等多方面。同時,作為審計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國審計機關5年來共審計了2.3萬戶國有企業,促進增收節支226億元,審計后挽回或避免損失31億元。
對16萬名官員完成經濟責任審計
對于當局近日印發的《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劉家義表示,《規定》使省部級黨政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制度化。他透露,5年來,全國審計機關共完成對16萬名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審計,其中,審計署組織了對18名省長、26名部長和44名央企領導人的任期經濟責任審計。
劉家義指出,通過經濟責任審計,黨委政府參考審計結果,對約占4%的領導干部進行了不同形式的問責和責任追究(其中:158人受到降職撤職處分、移送司法機關98人、移送紀檢監察機關427人);一大批干部得到提拔重用,也有不少領導干部在接受經濟責任審計后,查明了情況,澄清了問題。
結果公開:“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這是劉家義對于審計結果公開制度的一個形象比喻。他透露,2010年1至10月,全國共發布審計結果公告2896多期,比去年同期增長54.9%。其中,審計署發布審計結果公告23期,比去年同期增長64.3%。
近年來,劉家義和他領導的審計署更注意發揮全國人大常委會作的關于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情況的審計工作報告與單項審計結果公告的互補和銜接作用,審計工作報告更多地反映預算管理和執行的總體情況,單項審計結果公告揭示具體部門和單位的具體問題。這就解決了以前由于審計工作報告篇幅所限,不可能將問題涉及的部門和單位一一點名的情況。
最大困難:人和執法環境問題
針對記者提出的什么是審計工作面對的最大困難這一問題,劉家義從審計機關內外兩方面予以剖析。他認為,從審計機關內部情況來看,關鍵還是人的問題。一方面,審計力量不足和審計工作量不斷加大、審計工作任務重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另一方面,審計干部的知識結構和技術方法需要更新,理論水平和實戰能力亟待提高。
劉家義指出,從外部環境看,中國法制建設還存在滯后的現象,違規違紀違法現象還時有發生,審計的執法環境需要進一步改善。同時,也存在對審計工作不理解的情況。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給審計工作帶來不便。
“十二五”進一步服務于深化改革
對于行將踏入的“十二五”,劉家義指出,未來5年,審計工作的重點將放在進一步服務深化改革上。
他表示,審計機關將緊緊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各項任務,在更高層面發揮審計的“免疫系統”功能,保障國家經濟社會健康運行。一是繼續堅持以真實性、合法性審計為基礎,加大查處重大違法違規和經濟犯罪問題的力度,促進反腐倡廉建設,強化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二是全面推進績效審計,促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財政資金和公共資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進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建立健全政府績效管理制度,促進提高政府績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門責任追究制。三是著力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推動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著力提高資源開發利用和環境生態保護水平,注重從體制、機制、制度以及政策措施層面發現和分析研究問題,提出審計意見和建議,促進政策、法律、制度的落實和完善,推進深化改革,加強宏觀管理。四是關注國家財政安全、金融安全、國有資產安全、民生安全、資源與生態環境安全、信息安全,揭示存在的風險,提出防范和化解風險的對策性建議,切實維護國家安全。(摘自21日中國新聞網)
【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