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十一五”期間審計維護民生成效顯著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李曉萍
中國國家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近日在接受本臺記者專訪時表示,在即將過去的“十一五”期間(2006年至2010年),中國審計在維護民生方面作用顯著。五年來,全國審計機關共審計了72萬個單位,促進增收節支3179億元,挽回或避免損失546億元。未來,中國審計工作者將克服困難,履行審計監督職責,嚴肅查處重大違法違規問題和經濟犯罪案件,促進保障和改進民生以及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以下是記者李曉萍的報道。
教育、醫療等問題是中國公眾最關心的話題之一,也是“十一五”期間,中國審計工作的重點。按照國家審計署2006年公布的五年規劃,將會投入一半力量進行效益審計,強化教育醫療專項資金審計,并在2012年做到所有的項目都開展績效審計。劉家義告訴記者,這一目標已經基本實現,涉及績效審計的工作量已占全部審計工作量的七成左右。
五年間,審計部門對50多項專項資金進行審計、調查,揭示落實國家政策不到位、政策目標未實現以及嚴重影響和損害群眾利益等問題。劉家義說,通過審計,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意見和建議,促進了問題的解決。
同期聲“我們把民生放在第一位。我們關注民生資金使用和民生工程建設,這五年,中央投入民生領域資金巨大,這些資金到底使用怎么樣,百姓實惠程度如何,這是審計應該關注的。我們關注中央民生政策落實情況,民生資金管理使用的有效性、規范性、合法性,以及百姓得到實惠前提下還存在哪些法制上需要完善的地方。重點加強社會保障資金審計,對醫療、教育、衛生、科技、生態環境治理、城市污染防治資金、天然氣管道、供暖、保障性住房、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等進行審計?!?BR> “十一五”期間,全國共開展績效審計項目達24萬多個,查出項目存在損失浪費金額1800多億元,審計后挽回或避免損失400多億元,全國審計人員平均人均促進增收節支400多萬元。
回顧即將過去的五年,在關系國計民生的多個重大事件中,都可以看到審計工作者的身影。審計機關對多個重大自然災害救災和恢復重建、奧運會、世博會等重特大公共事件,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一攬子計劃的實施、援疆資金和項目等重大政策措施,以及京滬高速鐵路等重特大投資項目進行了跟蹤審計。
劉家義認為,跟蹤審計,提前介入,充分發揮了審計這個“免疫系統”的預防作用,促進中央相關政策措施落實,保障資金管理和項目建設的規范有序、廉潔高效和公開透明,不出重大問題。
劉家義:“汶川地震發生第三天就根據中央和國務院要求,進行抗震救災資金物資跟蹤審計,保證資金管好用好,在災后恢復重建過程中一直跟蹤審計。所以,像汶川、玉樹(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這些特大自然災害(救災重建中),資金物資使用沒有特別嚴重問題,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加強跟蹤審計發揮了重要作用?!?BR> 汶川地震發生后,全國1.2萬余名審計人員對3.2萬多個單位的救災款物進行了全方位、全過程的跟蹤審計,提出了3000多條建議,各地據此加快了近兩千個項目的建設進度,共節約重建資金和挽回損失26億多元,收回被擠占挪用資金4億多元。跟蹤審計促進了救災款物籌集、管理和使用的安全、公平和公開透明。在金融危機發生后,中央一攬子計劃實施過程中,跟蹤審計也發揮了同樣的作用。
劉家義說,盡管取得很多成績,但審計工作也面臨諸多挑戰。中國審計人員只占總人口的萬分之零點六左右,而世界多數國家這一比例在萬分之一以上;審計的覆蓋率偏低,目前每年對中央部門的審計覆蓋面在三分之一左右,而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也要求不斷改進審計技術手段,并構建高端化、國際化的審計人才隊伍。
劉家義表示,未來五年,審計部門將進一步深化服務改革,構建標準明確、結構合理、功能完備的審計制度體系;還將重點建設國家審計數據中心,為經濟運行安全審計評價提供技術支撐。
劉家義:“在十二五期間,審計重點是進一步加大對重大違法、違規或者經濟犯罪查處上,加大績效審計力度。重點領域包括,對中央重大方針政策落實情況進行跟蹤審計,加大對財政、金融、國企或者國有資產管理審計力度;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揭示影響經濟運行潛在風險、突出矛盾和問題;對重大投資領域加大審計力度;圍繞維護民生,對民生資金、重大民生工程加大審計力度?!保ㄕ?2日國際在線)
【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