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審計報:“節能減排”審計 要算的不僅僅是經濟賬
記者:廖朝明
節能減排也能審計?空氣污染嚴不嚴重,企業排放達不達標,能不能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些不都是環保、工信等部門管的事嗎?不但許多普通人感到新鮮,就連審計人員也都是在這個領域嘗了一回“頭啖湯”。
2009年10月起,審計署組織了18個特派辦就節能減排專項資金管理使用、重點行業落實節能減排政策情況,先后兩次進行了審計和專項審計調查。
財政資金運用到哪里,審計就要跟進到哪里。在審計署農業和資源環保審計司司長黃道國看來,節能減排中動用到的國家補貼資金需要審計,這一點是毫無疑義的,一個更重要的目的則是,“對審計發現的問題予以披露,對相關的漏洞予以填補,對缺失的法規和政策,建議盡快予以完善,進而促進地方政府和企業貫徹落實國家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政策措施?!?BR> 也就是說,節能減排審計,要算的不僅僅是經濟賬,更要算一算環境賬、資源賬、社會效益賬。
江蘇標本:向節能減排要效益
作為一個經濟、文化、人口大省,江蘇在許多方面一直都走在全國前列。在節能減排課題上,江蘇也交上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來自江蘇省經信委和環境保護廳的最新數據顯示,“十一五”以來,江蘇省單位GDP能耗逐年下降,前四年累計下降17.5%;在減排方面,截至今年6月底,江蘇全省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累計減排15.95萬噸和30.26萬噸,已完成“十一五”減排總目標的109.3%和122.5%,兩項指標均提前半年動態超額完成。
對于節能減排、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江蘇南鋼集團董事長楊思明有著一番深刻的理解。作為一位身處“兩高一耗”行業的高管,楊思明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過去靠攤大規模粗放式經營的方式行不通了,今后要拼的就是基本功,就是節能減排和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
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和產能過剩的影響,許多鋼鐵企業虧損嚴重,南鋼集團卻依靠降低噸鋼綜合能耗、噸鋼耗新水、自發電等新技術、新工藝,實現利潤8億元,其中7.28億元來自節能減排的貢獻,貢獻率高達90%。這個鋼產量只在全行業排名第二十一位的企業,卻連續數年實現了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全行業第一。
“行業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國家也是。要靠節能降低生產成本,靠減排履行社會責任,我們要把眼光看得更長遠?!睏钏济骺偨Y道。
電煤消耗量是電力行業節能減排的一個重要指標,江蘇電網公司通過節能調度,大大減少了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據審計署駐南京特派辦項目主審楊海榮介紹,節能減排主要靠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加強管理三種途徑來實現。江蘇電網公司實施的節能調度,就是一種管理節能的體現。發電1千瓦時,能效高的大機組只需耗煤308克,而小火電廠的小機組需要耗煤350克,后者比前者可以高出14%!江蘇電網公司實行的辦法是在年初確定各電廠的發電額度,并允許電廠之間實行發電權交易,那些燒煤多、成本高的小電廠就可以把自己的部分發電權轉讓給大電廠,大電廠再將部分節約下來的成本返還給小電廠。通過發電權交易,那些高能耗的機組就會主動減少發電,這或許比強制性的關停減產要科學得多。
審計之惑:阻力來自利益驅動?
自“十一五”規劃中首次提出之后,節能減排這個詞就頻頻見諸政府公文和媒體報道之中。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盡管節能減排的指標納入各類考核之中,盡管這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的必由之路,但在政績和利益的驅動之下,總有許多看似“明智”、“理性”的行為和節能減排的宗旨背道而馳。
比如,太陽能發電雖然是一種清潔能源,但是要生產太陽能發電面板的主要原料多晶硅,會產生一種四氯化硅的副產品,它是一種有毒的物質,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由于該種物質回收再利用的成本昂貴,多數中國太陽能廠房均未裝設或完全安裝相關的回收設備。審計發現,某地方政府違規以土地稅收優惠政策引進產能過剩的多晶硅項目,并違規給予土地出讓金和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這些違規上馬的項目背后,莫不和當地的稅收乃至主政者政績息息相關。出現這種現象,主要與體制有關系,要遏制這種利益驅動,必須與各種制度的改革配套同步進行。
拾遺補缺:只為助推節能減排
“查問題不是我們節能減排審計的主要目的,像江蘇電網公司節能調度這樣好的做法經驗,我們在審計中發現了,就有責任有義務幫助將這種做法經驗推廣,這也是對節能減排工作的一個推動?!睂徲嬍瘃v南京特派辦副特派員倪志偉說。
自2007年11月起,無錫市蘆村污水處理廠實施了脫磷除氮提標改造工程。由于排放標準的提高,企業增加了深度處理污水的程序和工藝,處理成本有所提高。江蘇省審計廳和無錫市審計局通過審計調研,掌握了企業的運營成本之后,建議有關部門適當調整污水處理價格,降低企業的負擔。審計建議得到了相關主管部門的重視,目前污水處理價格已由0.65元/噸調整到了0.85元/噸。
2009年以來的兩次審計,讓南鋼集團董事長楊思明徹底改變了對審計的看法。一次是2009年10月,國家審計署4名專家到南鋼進行“十大節能工程項目”專項審計,在審計南鋼“富余煤氣發電”項目時,專家們發現電機組在周期性大修時煤氣利用不充分的問題,提出了建設備用煤氣發電機組的建議。另一次是今年7月開展的燒結機脫硫項目審計,審計人員發現電力行業可以享受到的脫硫補貼,鋼鐵行業卻無法享受。關于鋼鐵行業脫硫設施建設運行亟需政策扶持的信息上報后,被江蘇省政府領導批示和省政府辦公廳采用,目前,8座鋼鐵脫硫燒結機正在江蘇各地建設當中。
“審計原來并不僅僅是查問題,還幫我們完善內控,呼吁政策,把服務貫穿到了經濟建設的各個環節中。審計的水平在提高,我們對審計的認識也在改變?!睏钏济髡f。
路在何方:還需多管齊下
由于節能減排的專業性很強,此次專項審計的一個特點就是,審計過程中外聘了許多行業內的專家參與進來。其實常識告訴我們,審計不能“包打天下”,審計人員只是給提個醒。
為什么一些地方會違背國家節能減排的精神,頂風上馬違規項目呢?為什么一些企業寧愿掏錢罰款也不愿花錢治污?用大局意識、社會責任等概念,能否對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起到約束作用?如果不能,是否應該建立相應嚴厲的問責制度,讓這些和節能減排精神背道而馳的行為付出相對應的成本?這些也成了審計人員算賬之余關注的焦點。
比照各地因生產安全或社會事件導致主政官員被問責的先例,不難發現,鮮有官員因違反相關產業政策而被追究責任。
又如,一些企業寧愿掏錢罰款也不愿花錢治污,其實也符合“理性經濟人”的選擇。因為如果企業收到排污罰款通知,最多花上幾十萬上百萬元,而治污設備和運作成本可能是罰款的10倍以上。懲戒性的問責和處罰的缺失,無疑起到了一個“逆向鼓勵”的作用。
伴隨中國GDP總量的不斷增加和國際地位的提升,需要承擔的責任也在增加,特別是去年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之后,節能減排被賦予了經濟領域和政治領域中的雙重意義,黨中央、國務院對節能減排工作的重視程度也是不言而喻的。
“經濟增長有數量而無質量,犧牲環境換取GDP的增長都是得不償失,這樣的觀念應該要成為全社會的共識?!秉S道國認為,節能減排意義深遠,一些地方和主管部門也做了大量工作,審計可以推動節能減排工作的開展,可以反映行業部門之間的利益沖突,提出建議解決體制機制上的問題,而更重要的是,國家從宏觀層面上理順各種矛盾和痼疾,社會從微觀層面上對節能減排予以關注和監督。
這,應當要比一兩個部門單兵突進要有效的多。(摘自10月13日《中國審計報》)
【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