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審計機關積極開展太湖治理專項資金使用績效審計
2010年2月24日,在江蘇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擴大)會議上,江蘇省省長羅志軍強調“審計部門要提前介入,開展專項審計,既查資金,又查效果”。作為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員會的成員單位,江蘇省審計廳廳長趙耿毅通報了去年太湖水污染治理專項資金審計情況,包括太湖治理專項資金使用情況及效果、審計發現的主要問題、審計發現問題整改情況、對太湖治理工作的審計建議和今年太湖治理項目的審計工作思路。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員會全體成員單位、太湖治理專家委員會、太湖流域各市、縣(市、區)政府及有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100多人參加了這次會議,與會人員對審計關注太湖治理專項資金使用效益予以充分肯定。
太湖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其水面面積約2400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在江蘇境內。2007年太湖藍藻事件爆發,太湖水污染問題引起了江蘇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省政府出臺了《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明確提出太湖治理的目標任務“用5年時間,有效控制太湖湖體富營養化程度,實現水質明顯改善。再用8-10年時間,從根本上解決太湖水污染問題”。為此,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背景下,江蘇省政府2008和2009年分別下達太湖治理專項資金19.02億元和20億元。為管好、用好該資金, 2008年4月,《省政府常務會議紀要》強調要“加強項目資金使用全過程審計監督,及時進行績效評估,確保資金發揮最大效益”。
按照省政府的要求,2009年,江蘇省審計廳組織太湖流域各級審計機關119名審計人員,對2008年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情況進行了審計和審計調查,其中省審計廳在組織流域內所有審計機關開展審計的同時,直接對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投入和運行效果、部分市水污染治理資金的使用及其效果實施了審計。共抽審項目261個,涉及單位375家,審計資金70.21億元。審計實施過程中,全省各級審計機關緊緊圍繞省政府提出的審計要求,加大績效審計力度。
江蘇省審計廳在績效審計方法上也作了大膽探索。在實施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投入及運行效果審計調查項目時,審計人員運用對比分析法,評價已有在線監控系統運行績效。一是橫向對比。將現有系統在線監控數據與同級環保部門匯總的環境統計數據對比,與環保部門核定的排污量數據對比,與環保執法數據對比,與環保部門聘請的第三方單位實際進行的企業端設備故障排除處理數據對比,尋找相互之間的差異,揭示其中存在的問題。二是縱向對比。將省市縣三級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其一致性,檢查是否存在人為調整等影響數據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問題。在實施對部分市太湖水污染治理資金審計和審計調查項目時,審計人員運用系統分析法,評價太湖水污染治理資金使用績效,既進行定量分析,選取資金下達撥付率、項目完成率、污染物處理設施不正常使用率等指標,分別從治污資金下達撥付、治污項目建設和運行等方面對太湖水污染治理資金的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進行評價;又把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對治理太湖水污染項目的申報、設計、實施、驗收等環節進行全過程審計監督。通過績效審計,發現太湖治理資金在使用過程中存在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上報省政府后,省長羅志軍作了重要批示,要求相關部門對報告所提建議盡快提出意見,對審計發現的問題抓緊整改落實。審計署有關部門負責人在“兩江一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審計調查中期交流會上也充分肯定這一做法,認為“江蘇的做法很有深度,經驗值得借鑒和推廣”。
對使用外資進行的太湖項目績效情況,審計也十分關注。江蘇省審計廳從2006年開始對太湖城市環境項目世行貸款專項資金進行審計,2009年又對子項目惠山水處理有限公司開展了績效審計,審計專題報告引起省政府高度重視,省長羅志軍作了批示。省財政廳專門發文要求項目單位規范管理,措施到位。通過4年審計,項目單位改進了項目資金管理,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目前該項目已基本依靠營運效益承擔還本付息。
環太湖流域的江蘇蘇州、無錫和常州市審計機關也十分注重太湖治理專項資金使用效益。蘇州市政府與各市區政府和部門簽訂“十一五”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和年度目標責任書,治理項目列入政府年度實事工程。蘇州市審計機關根據市政府要求,重點對東太湖網圍整治、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污水廠及管網和生活垃圾收集處置等65個項目資金使用績效情況進行跟蹤審計,提出了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項目長效管理機制和太湖水質信息共享機制的建議,引起地方黨委政府和上級政府的重視和關注。無錫市審計局首次對污水處理系統開展審計調查,內容涉及排水管理、污水處理廠的運行管理、污水處理費的收取與使用、污泥處理等,審計報告得到市政府重視,市長批示要求落實各項整改措施,截留的污水處理費被收繳財政,重新修訂的無錫市排水管理條例及污水處理費征收使用分配補充規定采納了部分審計建議。常州市審計局對太湖治理的新技術進行跟蹤審計,審計表明:通過生物、物理等多種新技術手段,對養殖尾水進行凈化處理,采用三級凈化系統有效降低氮、磷等污染物含量,以達到太湖流域池塘養殖水排放標準,資金使用效果明顯。(蔡錦衛 徐寧生)
太湖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其水面面積約2400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在江蘇境內。2007年太湖藍藻事件爆發,太湖水污染問題引起了江蘇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省政府出臺了《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明確提出太湖治理的目標任務“用5年時間,有效控制太湖湖體富營養化程度,實現水質明顯改善。再用8-10年時間,從根本上解決太湖水污染問題”。為此,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背景下,江蘇省政府2008和2009年分別下達太湖治理專項資金19.02億元和20億元。為管好、用好該資金, 2008年4月,《省政府常務會議紀要》強調要“加強項目資金使用全過程審計監督,及時進行績效評估,確保資金發揮最大效益”。
按照省政府的要求,2009年,江蘇省審計廳組織太湖流域各級審計機關119名審計人員,對2008年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情況進行了審計和審計調查,其中省審計廳在組織流域內所有審計機關開展審計的同時,直接對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投入和運行效果、部分市水污染治理資金的使用及其效果實施了審計。共抽審項目261個,涉及單位375家,審計資金70.21億元。審計實施過程中,全省各級審計機關緊緊圍繞省政府提出的審計要求,加大績效審計力度。
江蘇省審計廳在績效審計方法上也作了大膽探索。在實施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投入及運行效果審計調查項目時,審計人員運用對比分析法,評價已有在線監控系統運行績效。一是橫向對比。將現有系統在線監控數據與同級環保部門匯總的環境統計數據對比,與環保部門核定的排污量數據對比,與環保執法數據對比,與環保部門聘請的第三方單位實際進行的企業端設備故障排除處理數據對比,尋找相互之間的差異,揭示其中存在的問題。二是縱向對比。將省市縣三級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其一致性,檢查是否存在人為調整等影響數據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問題。在實施對部分市太湖水污染治理資金審計和審計調查項目時,審計人員運用系統分析法,評價太湖水污染治理資金使用績效,既進行定量分析,選取資金下達撥付率、項目完成率、污染物處理設施不正常使用率等指標,分別從治污資金下達撥付、治污項目建設和運行等方面對太湖水污染治理資金的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進行評價;又把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對治理太湖水污染項目的申報、設計、實施、驗收等環節進行全過程審計監督。通過績效審計,發現太湖治理資金在使用過程中存在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上報省政府后,省長羅志軍作了重要批示,要求相關部門對報告所提建議盡快提出意見,對審計發現的問題抓緊整改落實。審計署有關部門負責人在“兩江一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審計調查中期交流會上也充分肯定這一做法,認為“江蘇的做法很有深度,經驗值得借鑒和推廣”。
對使用外資進行的太湖項目績效情況,審計也十分關注。江蘇省審計廳從2006年開始對太湖城市環境項目世行貸款專項資金進行審計,2009年又對子項目惠山水處理有限公司開展了績效審計,審計專題報告引起省政府高度重視,省長羅志軍作了批示。省財政廳專門發文要求項目單位規范管理,措施到位。通過4年審計,項目單位改進了項目資金管理,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目前該項目已基本依靠營運效益承擔還本付息。
環太湖流域的江蘇蘇州、無錫和常州市審計機關也十分注重太湖治理專項資金使用效益。蘇州市政府與各市區政府和部門簽訂“十一五”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和年度目標責任書,治理項目列入政府年度實事工程。蘇州市審計機關根據市政府要求,重點對東太湖網圍整治、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污水廠及管網和生活垃圾收集處置等65個項目資金使用績效情況進行跟蹤審計,提出了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項目長效管理機制和太湖水質信息共享機制的建議,引起地方黨委政府和上級政府的重視和關注。無錫市審計局首次對污水處理系統開展審計調查,內容涉及排水管理、污水處理廠的運行管理、污水處理費的收取與使用、污泥處理等,審計報告得到市政府重視,市長批示要求落實各項整改措施,截留的污水處理費被收繳財政,重新修訂的無錫市排水管理條例及污水處理費征收使用分配補充規定采納了部分審計建議。常州市審計局對太湖治理的新技術進行跟蹤審計,審計表明:通過生物、物理等多種新技術手段,對養殖尾水進行凈化處理,采用三級凈化系統有效降低氮、磷等污染物含量,以達到太湖流域池塘養殖水排放標準,資金使用效果明顯。(蔡錦衛 徐寧生)
【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