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署廣州辦優化干部隊伍結構做到“四結合”
近年來,審計署駐廣州特派辦堅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注重發揮人才工作在審計事業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在干部錄用、政審考察、輪崗交流和繼續教育工作上做到“四結合”,較好地優化了干部隊伍結構,既促進了干部的成長,又為該辦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一是將錄用計劃與干部隊伍結構現狀分析相結合。為提高干部錄用工作的前瞻性、針對性、實效性,該辦認真研究干部隊伍結構現狀,從人員結構、學歷層次和專業背景等入手,分析干部隊伍結構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和問題。同時,根據審計工作實際和發展的客觀要求,充分了解各處室人員需求情況,深入掌握各職位專業要求和工作特點,在此基礎上提出錄用計劃。近年來,該辦重點引進了計算機、法律、工程、金融等緊缺專業人才和跨專業的復合型人才,優化了干部隊伍結構,為推動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智力保障。
二是將政審考察與新人入職定崗相結合。在考察工作中,該辦成立專門考察工作小組,明確考察的內容和程序,全面深入考察。不但要查閱被考察對象歷史檔案資料,還要與熟悉被考察對象思想、工作和學習情況的部門領導、人事部門負責人以及一起共事的同事分別進行訪談。除了對擬錄用人員的政治思想表現、工作作風和職業道德進行細致了解之外,還將他們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工作經驗、專門技能、與同事相處情況及存在的不足作為重點了解的內容。根據綜合考察意見,提出入職定崗建議,使每一位擬錄用人員的綜合素質及個性特點與該辦提供的職位要求、工作特點相匹配,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三是將干部輪崗交流與處室人員結構完善相結合。該辦制定了《審計署廣州特派辦干部崗位交流暫行辦法》,使交流工作制度化、規范化。通過定期的問卷調查、干部座談、個別談話等形式,廣泛聽取干部關于崗位交流的意見和建議,使交流過程更加民主化。通過對各處室整體情況、人員結構進行分析,在綜合考慮崗位特點、干部專業和能力特長等因素的基礎上,確定交流人員,使交流結果更加科學化。據統計,近年該辦共組織四十余名干部進行了崗位交流,其中處級干部交流人數占44%,業務處和綜合部門之間的干部交流面達到交流總人數的40%,9名計算機專業人員中有4個分布在財政、金融、投資等業務處,8名工程專業人員平均分布于行政事業、經貿、投資等處室,優化了處室人員配置、促進了處室專業結構的多元化。
四是將干部教育培訓與人員知識結構調整相結合。該辦近年來大力加強干部在職學歷教育和專業知識培訓,制定了《審計署廣州特派辦在職人員學習進修管理辦法》,鼓勵干部參加與崗位對口或相關的在職學歷教育,進行跨領域、跨專業的學習。近年來,該辦參加在職研究生學習的干部中,有一半人員的本科和研究生專業不同,如財會本科的讀在職研究生時選擇學習MBA、MPA等經濟管理專業,計算機本科的攻讀財會專業研究生學習。此外,該辦還積極推薦干部參加審計署組織的各類專業知識培訓,促進了干部知識結構的調整和更新,提高了審計實務能力和業務水平,為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審計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通過有規劃、有目標的人才引進、干部輪崗交流和學歷教育,該辦干部隊伍規模迅速擴大,人才隊伍結構日趨合理。具體體現在:一是學歷結構不斷優化,大學以上學歷占比明顯提高。2005年至今,該辦面向高校和社會共錄用了30位大學以上學歷的公務員,其中60%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二是專業結構分布日趨合理。目前該辦非財會類人才占比不斷提高,計算機、法律、工程、金融等緊缺專業人才從原來26名提高到37名,增長42%;三是復合型人才數量不斷增加。既熟悉審計業務,又了解和掌握工程技術、計算機、法律、經濟管理等方面知識、技能的復合型審計干部達到三十余人;四是處室隊伍結構不斷完善。在年齡上梯度上形成老、中、青相互銜接,在性別比例上男女協調分布,在知識結構上均衡配置,如計算機、工程、法律非財會類人員和財會類人員相互搭配,形成優勢互補的良好局面。(田添)
【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