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調查表明:山東省支農資金整合試點工作成效初現(07-10-29)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要進一步加大支農資金整合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最近,審計署駐濟南特派辦在對山東省中央轉移支付支農專項資金審計調查中了解到,2006年,山東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關于推進支農資金整合工作的要求,切實采取措施,積極開展支農資金整合試點,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2006年,山東省財政廳制定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支農資金整合工作的實施意見》,對支農資金整合的原則、方式、方法步驟等進行了統一部署,在全省范圍內全面開展支農資金整合試點工作,除了要求每個市選擇1-2個縣積極開展支農資金整合試點外,省財政廳還選擇平陰等5個縣做為省支農資金整合試點縣,其中平陰、鄄城2縣同時也是財政部支農資金整合試點縣。
該省在支農資金整合試點工作中,一是科學制定總體規劃,引導支農資金投向。試點縣根據當地“十一五”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緊緊圍繞發揮區域資源優勢、推進農業產業升級、發展現代農業、促進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要求,結合近幾年財政支農投入規模以及當地重點優勢產業發展狀況,在廣泛開展調查研究和征求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由縣政府統一領導,各部門共同參與,科學編制支農資金整合三年規劃和年度實施方案,確定主導產業和重點項目,明確支農資金的重點投向。如,平陰縣根據本縣實際,確定圍繞沿匯河平原、中部山區、沿黃平原三大經濟帶建設,重點培植玫瑰、畜牧、林果、蔬菜四大主導產業,建設六大優質高效農產品生產基地。
二是積極打造支農資金整合平臺,實現“集中財力辦大事”。試點縣以主導產業、重點項目、優勢區域為依托,打造支農資金整合平臺,通過項目實施帶動支農資金集中投入。如,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整合水利、農業土地開發、治理等方面的資金;以優化農業結構、提升優勢產業競爭力為重點,整合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產業化、合作經濟組織等方面的資金;以加強生態保護、改善農村面貌為重點,整合水土保持、林業、節約型農業等方面的資金;以推進農業科技進步為重點,整合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業科技推廣等方面的資金;以增加農民收入和提高農民素質為重點,整合農民培訓、扶貧等方面的資金。
三是統籌分配使用資金??h級財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根據農業發展目標和規劃,區分輕重緩急,對上級支農資金和本級支農資金的分配使用統籌安排。按照集中建設項目、集中建設地點、集中資金投入的要求,統一申報項目和資金,統一組織項目實施,統一協調項目建設,統一管理項目資金運行,統一進行項目竣工驗收。四是建立支農資金整合協調工作機制。支農資金涉及部門多,整合難度大,為保障試點工作順利開展,試點縣成立了由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財政和有關涉農部門共同參加的支農資金整合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整合試點工作的領導、組織和協調,并建立了支農資金整合試點聯席會議制度,形成了黨委政府統一領導,財政部門牽頭協調,各有關部門緊密配合、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為整合試點工作開展提供了組織保障。
從山東省2007年5月組織的支農資金整合試點工作中期評估檢查情況看,該省支農資金整合試點工作已初見成效。
一是通過編制支農資金整合三年規劃和年度實施方案,打造支農資金整合平臺,試點縣進一步理清了縣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思路,明確了發展重點和資金投向。
二是集中財力支持了重點產業發展。2006年,山東省財政根據試點縣支農資金整合年度實施方案,整合20項、9056萬元省級財政支農專項資金,連同2000萬元中央財政支農專項資金一并捆綁打包,一次性下達到各試點縣;試點縣以重點產業發展為核心,將各種資源向重點區域、重點項目、重點環節聚集。如,平陰、鄄城2個財政部試點縣2006年共整合各級各類支農資金4.75億元,集中支持規劃確定的建設項目,有力地促進了當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勢主導產業升級,提高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三是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益。試點縣通過開展支農資金整合,形成了政策“洼地”效應,吸引了更多社會資金投入。平陰、鄄城2個財政部試點縣2006年整合的4.75億元支農資金中,社會和企業投入3.42億元。同時,試點縣針對整合后支農資金規模擴大的特點,進一步強化責任意識,加強了資金使用監管,保障了資金規范、安全、有效使用。四是轉變了基層工作思路和方式。試點縣各有關部門對整合試點工作的認識逐漸統一,主動從整合大局思考研究問題、部署安排工作,一心一意搞好項目建設,由整合前的“跑項目、爭資金”轉向“定方向、抓管理”,進一步夯實了加強支農資金和項目管理的基礎。(相和國)
【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