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辦開展治污審計 為改善南水北調東線水環境把脈支招(07-9-25 )
今年5月,審計署駐廣州特派辦對南水北調東線(山東段)沿線的污染治理工程進行了審計調查,重點關注南水北調工程這一國家重點項目建成后能否到達預期目標——盡快緩解北方地區嚴重缺水狀況。該辦以開展審計調查這種特殊的服務方式,積極為改善南水北調工程水質環境把脈支招。
為創建合格的南水北調輸水環境,積極促進治污工程建設,審計人員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結合環境信息數據,全面分析了南水北調沿線水質污染產生的原因,并提出具有較強操作性的審計建議,充分發揮了審計監督的服務職能。
有的放矢 深入調查
南水北調山東段輸水干線長達487公里,涉及濟南、棗莊、淄博等10個地市。針對審前調查初步發現山東境內南水北調沿線水質達標率較低的情況,審計人員把東線水質污染情況和污水處理效果作為審計調查的重點。通過現場監測水質、實地調查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情況等方式,審計人員發現,由于受沿途造紙、發酵、化工等重污染行業的影響,加上治污設施項目滯后,南水北調東線(山東段)治污工程總體目標未能如期實現,治污形勢嚴峻。
為摸清南水北調輸水干線沿途支流水質的情況,審計人員重點調查了棗莊市治污控制區內的七條河流環境現狀,現場采集了10個監測點水樣,并委托專業機構進行水質分析,發現10個取樣點沒有達到治污目標要求。其中滕州市城郭河幸福壩水樣中主要污染物氨氮大大超過三類水質標準。為進一步查明污染嚴重超標的原因,審計人員沿著河道逐一查找排污口,最終在滕州市城區下游2公里處發現一主要污水管遭到嚴重破壞,污水管內大量的城市工業和生活廢水直接排入城郭河。審計人員發現上述情況后,督促滕州市環保、城建、水務、污水廠等部門立即制定治理方案,限時進行整改,使得這一污染源漏洞被及時堵住。
科學分析 把脈支招
經過周密的調查和分析,審計人員發現山東省南水北調沿線水污染治理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沿線地市的造紙、發酵、化工等重污染行業造成結構性污染突出;建設資金缺口大,治污項目滯后,配套設施不全,污水處理效率低下。此外,水質的改善涉及沿線居民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僅依靠環保部門有限的力量已難以扭轉部分區域水質惡化的趨勢。
考慮到南水北調項目涉及面廣、治理時間短、動態監管難度大等現實因素,審計人員就如何改善南水北調沿線水污染治理等問題,向沿線萊蕪、棗莊等政府提出了三條切實可行的審計建議。一是建議實施嚴格的產業結構調整,實行清潔生產,從源頭上解決污染問題。建議對調查發現的17家造紙、化工等重點污染源實行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對污染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強力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禁止在調水沿線新建、擴建化工、造紙、釀造、冶金等污染嚴重的建設項目。二是建議地方政府加大財政環保專項資金投入,加快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污水管網建設進度,同時加強城市污水處理設施的管理,杜絕出現污水泄漏污染水源的現象。三是建議加強對污水處理后的再利用,實現污水處理的延伸和開發。
積極整改 效應放大
審計建議得到了當地政府的高度肯定,其中棗莊市政府的分管領導召集發改委、財政和環保等多個部門召開專門會議,擬出臺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強化內部管理,降低處理成本,多方落實回用水用戶,提高中水、廢水回用率,確保污水處理效果,合理利用水資源,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
此次審計中,該辦還對一些地方政府的治污資金進行了延伸審計,及時查處了一批截留挪用治污經費的行為,起到了較好的警示效果,對進一步促進治污經費的規范管理與使用發揮出積極作用。
在為期兩個多月的南水北調(山東段)水污染治理審計工作中,該辦審計人充分發揮審計的監督和服務職能,通過自身的實際行動,推動南水北調治污工程的建設和發展,努力踐行“立審報國,執審為民”的工作理念。(鐘韜 高翔)
【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