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署2015年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報告
發布時間:2016年03月30日
2015年,審計署認真貫徹落實《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和《2015年政府信息公開工作要點》的要求,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中心,堅持服務“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立足講好中國審計故事,構建有重點、多角度、全方位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機制,審計信息公開力度不斷加大,審計信息公開的及時性和廣泛性不斷增強,審計監督效能和審計信息公開實效得到明顯提升。
一、工作進展情況
一是不斷加大審計信息主動公開力度2015年,我署加大力度、創新方式,信息公開數量進一步增加,信息公開效果進一步增強,輿論反響積極正面。全年組織或參加新聞發布會(含吹風會)25次,通過門戶網發布審計結果公告34期、重要審計信息1萬余條;通過署政務微信發布信息1200多條;接受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人民日報》、《經濟日報》等媒體采訪70多次(其中:署領導20多次),開展網絡發布活動20余次,組織專家解讀或刊發文章100多次,錄制廣播電視節目100多條;通過各類媒體刊解讀稿件5000多篇(次),經網站轉載5萬多篇(次)。
。二是強化重大事項、重點工作、重大改革舉措的公開2015年,根據黨和國家中心工作以及審計署工作重點,我們圍繞貫徹落實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及“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完善審計制度若干重大問題的框架意見》以及相關配套文件和《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方案》、審計長作審計工作報告和審計查出問題整改報告、全國審計工作會議、審計署績效報告和預決算公開等重點工作開展了30多次專題性的公開,充分闡釋國家審計的思路、做法和成效,積極推動審計工作公開透明。如堅持對署黨組每季度的中心組學習和每月的專題學習等全署性重大學習活動、工作部署等跟進報道,組織開展“重溫入黨志愿書”活動訪談宣傳報道、拍攝《真作為 硬作風——努力鍛造不辱使命的審計鐵軍》審計署黨建宣傳片、開展“審計優良傳統作風與精神訪談”活動等,深度報道審計系統的黨風廉政建設情況以及審計工作的優良傳統作風與精神,并公開近年來對違反“八不準”審計紀律和其他內部管理規定的人員的處理情況以起警示教育作用;開展建署以來最大規模的制度清理工作,累計清理474件文件(其中廢止155件、合并修改319件),形成7大類40件完整統一的審計署內部管理制度體系并在署門戶網對外公開,提升制度規范的透明度;積極推進人事信息尤其是選人用人信息的公開透明,審計署公務員錄用、事業單位招聘的情況均在署管媒體公開;積極報道以全國先進工作者徐景浙、審計署一等功獲得者李逢琪等為代表一大批審計系統典型人物的先進事跡,多角度展現當代審計人員的職業精神和風采;廣泛介紹中國審計署作為世界審計組織主席出席世界審計組織會議、承辦國際審計活動、開展國際審計培訓的情況,講好“中國審計故事”,擴大中國審計的國際影響。
。三是進一步提升審計結果公告水平2015年,我署不斷探索改進公告方式、深化公告內容、提升公告效果,幫助公眾更好地讀懂、讀深、讀透審計結果,有效推動問題整改、制度完善。在全面公開《國務院關于2014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國務院關于2014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審計查出問題整改情況的報告》的基礎上,全年累計發布審計結果公告34期,涉及土地出讓收支、彩票資金、穩增長等政策落實情況、金融機構、國有企業、審計移送案件線索辦結情況等多個領域。對于社會關注度高的審計結果,如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蹤審計結果、彩票資金審計結果等,除了發布公告和解讀稿外,還配有附表,詳細列出審計查處的違法違規問題,便于公眾看得明白、正確理解。每月發布穩增長等政策跟蹤審計結果公告,組織開展一系列典型問題和整改情況的詳細跟蹤報道,通過審計監督與輿論監督的有效結合,形成了強大的監督合力,有力推動了中央重大政策措施的落地生根和審計查出問題的問責整改。
。四是積極探索構建具有審計工作特點的全方位政策解讀機制2015年,我們初步構建了以審計結果公告為核心、涵蓋重大審計政策發布、具有審計工作特點的全方位政策解讀機制,便于公眾全面、深入、詳細地理解審計公開信息,更深刻地認識國家審計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針對不同媒體的優勢和受眾,運用報道評論、專題訪談、故事圖解、微博微信、H5動漫等方式,打造差異化解讀產品,滿足多樣化信息需求;形成以中央媒體、新媒體、署管媒體為格局,多層次、廣覆蓋、多角度、有重點的解讀機制;不斷完善輿論熱點回應機制,30多次主動設置議題,運用新聞發言人答記者問、專家評論、媒體解讀等方式,及時精準回應社會關切。尤其是重點與中央電視臺、經濟日報、中國青年報、人民網、南方都市報等媒體開展平臺合作,推出“解碼審計”“國家審計護航深改”“中國審計案例故事”“跟蹤審計H5動畫”“直擊審計一線”等拳頭產品,專題深入解讀審計一線工作,在公眾中引起較大的關注和反響。
。經過近年來的積極探索,五是認真做好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和全國政協委員提案辦理等工作2015年,我署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和全國政協委員提案辦理結果公開工作的通知》精神,積極研究做好代表建議和委員提案的辦理工作。全年共承辦建議提案41件,其中建議20件,提案21件,全部按要求在規定期限內完成。內容主要涉及:推進審計職業化建設、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強化對涉農資金等專項資金的審計監督、進一步加強審計工作等方面。在辦理過程中,我們周密部署安排,認真調查研究,積極組織落實,并加強與相關代表委員、有關辦事機構等的溝通聯系,確保各項答復更加全面、準確,推動有關問題的解決和相關政策的完善。此外,進一步強化特約審計員工作,充分發揮他們的監督和建議作用。2015年,我們累計組織14人次特約審計員赴北京、福建、甘肅、重慶等8個地方,圍繞政策跟蹤審計、保障房審計以及審計職業化建設、加強地方審計機關人財物統管、審計公務用車改革等專題開展調研并形成調研報告;邀請他們列席審計署黨組會議、審計長會議的部分議題研究,對署發文件在制定過程中書面征求他們的意見。對特約審計員的意見和建議,署黨組高度重視,相關單位認真研究辦理,以進一步指導和改進審計工作。
。六是依法穩妥辦理依申請信息公開事項2015年,我署共受理依申請信息公開事項68件,其中55件涉及審計結果公告,其余主要涉及審計文書、內部管理、“三公”經費等。對依申請公開事項,我們嚴格按照信息公開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均依法依規進行辦理,積極穩妥做出答復。全年發生政府信息依申請公開方面的行政復議3件,依法依規辦理的最終結果是維持已經做出的答復。全年發生1件行政訴訟事項,為往年事項,最終法院依法判定維持我署決定。在辦理依申請公開工作中,未向申請人收取任何費用。
。七是進一步加強審計信息公開平臺建設2015年,我們努力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更好地發揮新媒體時效性強、覆蓋面廣、形式多樣、服務便捷的優勢。加強了審計署政務微信的建設運營,全年發布信息1200余條,受眾數量超過3萬人,贏得廣泛關注和好評;從形式、內容、外觀、技術等方面開展了對審計署門戶網的改版升級工作,提升門戶網信息發布的及時性、權威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籌建審計署“新媒體工作站”,統籌負責審計署門戶網、政務微信建設運營以及署相關網站的管理工作;上線中國審計報數字報APP、中國審計數字出版網,成為審計署管報刊除紙質媒體外發布審計信息的新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計理論研究(修訂版)》英文版在美國書展面向全球首發,我國審計理論專著首次以版權貿易方式成功走向世界。
。八是進一步加強審計信息公開制度建設2015年,對建署以來涉及信息公開方面的規章制度進行清理整合,形成《審計署政府信息公開工作規定》,進一步完善規范了信息公開流程、職責,明確了公開的內容、范圍和程序;逐步建立起經常性教育培訓機制,集中開展了一次培訓工作,提升相關人員信息公開工作水平;印發《審計署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文件匯編》一書分發給全國各級審計機關,進一步加強對地方審計機關相關工作的指導;探索建立政府信息依申請公開事項日常溝通機制,加強與相關主管部門、內部機構和地方審計機關的溝通,確保對同一事項的答復準確一致。
。二、存在不足和2016年工作打算
從實際效果看,2015年我署政府信息主動公開和依申請公開工作取得了較好成效。但是,與社會各界對審計信息公開深度、廣度的期待相比,與審計工作快速發展對信息公開的要求相比,我署信息公開工作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如,審計公告等重大信息的政策解讀需要進一步強化,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人員的政策水平和辦理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主動公開信息的可讀性、通俗性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審計信息發布新媒體的管理運營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升。2016年,我們將按照《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要求及國務院相關決策部署,堅持“服務改革發展、滿足群眾訴求”兩個導向相統一,進一步加大審計信息公開力度,提升審計信息公開水平。
一是進一步強化解讀,有效引導
。圍繞中央對審計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立足審計工作的新舉措、新成效,加大政策宣傳、成果宣傳,做好內容解讀和輿論引導,為審計工作服務“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二是進一步統籌謀劃,密切配合
。加強對審計信息公開工作的統籌領導,突出科學性、計劃性和時效性,充分調動各單位積極性,努力構建“職責明確、分工合理、各負其責、運轉高效、合力共推”的信息公開“一盤棋”工作格局。三是進一步探索研究,豐富形式
。進一步探索更接地氣、更加鮮活、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提升審計信息公開效果,以報告文學、影視劇、話劇、詩歌散文、動漫等豐富的藝術載體,講好中國審計故事,傳播中國審計聲音。四是進一步深入調研,加強指導
。強化對信息公開工作的學習培訓、調查研究和工作指導,促進提升全國審計機關的信息公開工作能力和水平;組織專家、特約審計員和媒體記者深入一線,以更加積極有效的方式感知公眾訴求,回應社會關切。